第一百七十三章 剪羊毛(1 / 2)

與此同時,劉希森三人也開始聯係博鋪港進出的商人,洽談購置棉花和羊毛的貿易。

棉花自宋朝時就在中原開始種植,到了明代末年已成為重要的農作物,長江流域已經廣泛種植,而棉布因為物美價廉已經開始流行,鬆江布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所以就購進棉花的貿易,很快就有蘇浙一代的商人應承下來了。

隻是大明的羊毛紡織還在起步階段,草原上的羊群除了食用以外,就是鞣製羊皮製作大氅,剪羊毛進行紡織,還屬於新鮮事物。

為了獲得優質的羊毛,錦瑟給自己的父親去了一封信,並按照李飛的述說,在其中詳細的講述了羊毛的裁剪方法,並給科爾沁部落劃定了合適的貿易路線。

在錦瑟的信中,科爾沁部落作為草原上的羊毛收購點,將羊毛收購起來,然後經山西商人運到天津,臨高商船親往天津采購,裝船後一路南下運往臨高。

一個月之後,布和看著女兒的來信和隨信而來的一萬兩銀票,驚訝不已。

這羊毛還能賺錢?布和有些不解。

要知道草原上的羊除了擠羊奶,無論是羊肉還是羊皮,隻有羊死了才能實現價值。

而按照錦瑟信中的說法,隻要定期剪羊毛就能賺錢,這如何不讓布和高興,如果真的能行,那草原可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了。

不用殺羊賣羊就能賺錢,羊毛每日都會自然生長,而且羊還能下崽,以後的羊豈不是生生不息的搖錢樹了。

想到這裏,布和覺得草原民族的好日子來了,趕緊跟自己的父親商量了一下,就開始在草原上愉快的剪起了羊毛。

同時,劉希森派貿易代表去江浙、湖廣一帶收購生絲和棉花,而且分別在各地建立貿易點。

隨著原材料的購進,臨高的棉紡、毛紡織業迅速發展了起來。

機器轟鳴,人頭攢動,港口桅杆林立,一片欣欣向榮之色。

臨高人皆行色匆匆,商人見麵即談棉花、布匹、煤炭、生絲,臨高百姓見麵必問工資薪金和跳槽。

這時候,如果你問一個臨高百姓,你家地裏收成如何,人家會用鄙夷的目光看著你,‘收成,啥收成,去工廠掙銀子他不香嗎,為嘛還在地裏刨食吃’。

在臨高新城區中心廣場上,聳立著一個大的牌坊,“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赫然在列。

劉希森、李飛和周曼如漫步在臨高的工業區,看著一個個大煙筒冒出的滾滾黑煙,一時神情恍惚,以為到了十九世紀的英國。

工業化生產出來的絲織品、棉布和毛呢產品,已經問世,就獲得了認可。

價格便宜,質量上乘,品質如一,直接打開了大明和海外的市場。

大量的原材料紛紛湧向了臨高,優良的絲織、棉布、毛呢則傾銷到了大明和世界各地。

隨之而來的還有各種成色的銀元,堆滿了臨高財政部的金庫。

當然,麵對臨高如此欣欣向榮的局麵,大明的士紳豪強無不眼紅,派來使者表示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