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養生——三分靠藥,七分靠養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中醫諺語
1.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體的生理變化規律,尤其是陰陽的調節轉化,要與天地、四時和萬物的變化規律相一致,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
養陽、養陰的原因
春夏時,氣候由寒變熱,萬物從冬眠中複蘇,陽氣升發旺盛;人體也是如此。但同時,陽氣的升發易導致陰精隨之外泄,所以此時,要注意養陽,不要令其升發太過,引起陰精不足,陰陽失調。而秋冬是陰長陽消的階段,順應陰長的氣化趨勢養陰,效果就會比其他時候要好,所以秋冬要養陰。
養陽、養陰的做法
(1)春夏養陽,首要的就是春夏不要貪涼。因為熱為陽,涼為陰。人在秋冬養陰時,毛孔閉合,身體在積聚能量的同時,也積聚了一些汙垢、毒素,到了春天和夏天,毛孔張開,人體的能量要向外宣發,因此體內的汙垢和毒素要借助這個宣發之勢而排出。春天,收斂了一冬的身體尚有餘寒,寒則溫之,而後方利於宣發,所以,春天需要多穿點衣服,把汗捂出來,這就是“春捂秋凍”中的“春捂”。夏天就不用捂也能出汗了。
《黃帝內經》說,夏三月,當“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夏日綿長,晚上可以睡晚一點,早晨要盡量早起,切勿生倦怠之感,連午睡都要盡量避免。
(2)秋天主燥,其特點是幹,所以秋季養陰首先需要的是多喝水,尤其是地下水對養陰有好處。同時,冬天室溫一般不超過24℃,以可穿一件毛衣為宜;冬天要多吃養陰之品。另外,冬天還要多喝井水、地下水,吃體溫偏低的動物如水鴨和魚等養陰。
【貼心提示】
您在“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過程中,還應注意,陽氣與陰精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所以,無論何時,都不能隻顧養陽,而忘了滋陰,更不能顧了養陰,卻忽視補陽。陰陽雙方,忽略一方,都可能造成身體痼疾。
【語錄鏈接】
陽謂春夏,陰謂秋冬。
——薛瑄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張介賓
2.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陰指陰寒,陽指陽氣。外感寒邪會使人的陽氣活動受到約束,陰寒內盛也會導致髒腑的陽氣虛弱,這些都是陰寒勝而影響陽氣的病證。
陽虛和陰虛的特征
(1)陽虛是指人體功能減退或衰弱,熱量不足,主要為腎陽虛衰。其表現為腰背酸痛,遺精,陽痿,多尿或不禁,麵色蒼白,畏寒肢冷,下利清穀或五更泄瀉,舌質淡等。產生陽虛的原因多為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包括飲食不當、勞倦或疾病損傷陽氣等。
(2)陰虛是指人體精、血、津液虧耗,陰不製陽、陰液不足,主要是腎陰不足。其表現為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麵紅上火,咽幹口燥,消瘦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等。導致陰虛的原因主要是邪熱傷陰,五誌太過,化火傷陰,久病體虛耗陰。
陽虛和陰虛的調節
(1)陽氣是生命的動力,按照“陽勝則熱”的理論,首先就要在飲食上注意清淡,少油膩,可適當多吃薑、蒜,少吃冷飲,尤其是老人和幼兒,以免傷了脾胃陽氣。老年人多腎虧脾弱陽氣不足,煮飯要做到鬆軟易消化,食後能使脾髒健運,五髒安和。但需要提醒的是,“養陽”並非“補陽”,所以人參、鹿茸等大補之物,非陽虛之人,春夏還是不用為好。起居上,應該“夜臥早起”,洗漱後在室外清淨之處散散步,以呼吸新鮮空氣,舒展人體陽氣。外出運動時不能過量,以形體雖勞而不倦,肌膚微出汗為宜。
(2)水在養陰中尤為重要。因為水是陰陽氣化的基礎,沒有水,生命就不能繼續。水是陰氣之源,因此不但應多喝水,還要吸陰氣。吸陰氣的地方有如下幾處。
第一,海邊、山林、河畔、高山。在這些地方進行鍛煉,做深呼吸,吸入大量的陰氣,對長壽十分有益。
第二,接地氣。也就是說,陰虛的人應該經常赤足走路,這樣地氣可以從足心的湧泉穴上升入體。因為天為陽,地為陰,地是陰氣的礦藏,所以接地氣十分重要。
第三,北方是陰氣產生的重要方向,所以陰虛的人要常麵向北方,以汲取北方陰氣。
第四,夜晚要麵向月光。因為晝為陽,夜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所以陰虛的人還可在夜晚麵對月光。
第五,低凹處。這是陰氣較濃之處,因為高為陽,低為陰。住一樓的人也有好處,每天都能接著地氣,因此壽命要比住高層的人長。
【貼心提示】
養陰的飲食有長在水裏的東西,如藕、荸薺、菱角,或長在地裏的地瓜、竹筍、山藥等,建議陰虛的人食用。
【語錄鏈接】
人在陽時則舒,在陰時則慘。
——張衡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3.養生必補髓
——醫學諺語
所謂養生必補髓,意思就是說,人們若想延年益壽,身體健康,必須注意要經常補充人體精髓的不足。
骨髓不足的病症
眾所周知,骨為人體的支架,直接影響到人的生命質量。正如我國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裏說,“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聰目明,氣血如故”。骨為髓所養,精又生髓,故髓、精決定了骨骼的生長發育與功能。若髓不養骨,即會造成骨骼方麵的疾病,如嬰幼兒的佝僂病、成年人的骨質軟化病、老年人的骨質疏鬆病。祖國醫學認為,腰為腎之府,腎主髓,腎精虧虛,骨髓不充,故腰痛而腱膝無力。由此看來,精與髓的充盈與否,不僅影響到人體的骨骼係統,還將嚴重損傷人體的先天之本腎。
補充精髓的方法
中醫學認為,精生髓,若髓不足,就需要有陰精不斷化生骨髓。倘若常補髓,即不需要陰精不斷轉化生成骨髓。所以,補髓即補精,而精盛,則元氣盛。
補髓常以動物的骨髓、脊髓為原料,采用多種生物酶,將髓蛋白的分子切斷成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同時將髓中的脂肪和膽固醇去除。這種製成的髓精才最有效。
【貼心提示】
補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做到,除上麵介紹的方法外,還可以多吃一些堅果,像核桃仁、花生仁、腰果等,這些果子都是果實,是植物為了延續它的後代,把所有精華都集中到那兒了,有很強的補腎作用。中醫說“腎主骨生髓,腦為髓之海”,腎精充盈了,骨髓、腦子就得到補充了。
【語錄鏈接】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黃帝內經》
腎主骨生髓,腦為髓之海。
——中醫諺語
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血如故。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髓生。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4.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
——綺石
中醫認為,精、氣、神乃人體三寶,精充、氣足、神全是人體健康的標誌,精虧、氣虛、神怯是疾病與衰老的先兆。因此,保養好精、氣、神是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
養精
精,物之精華,是人體內維護人的生命的高級物質,有陰精、陽精、元精之分。精,主要就是從良好的飲食中獲取,食物入胃後,經消化、吸收營養,先化成胃津。胃津送入心的左下耳房化成紅血,紅血入任脈化成陰精,陰精入睾丸宮化成陽精,陽精內有精蟲。當精撞陽關奔放欲出之際,順出陽關是生人之道;逆回是煉精化氣之時,但必經師傳。人之五髒都各有其精,故有五髒之精華皆聚於二目之說。
中醫認為,“欲多則損精”。縱欲不但丟失過多的精液,同時也損及五髒之精。《類經·攝生》指出:“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若縱欲,男則遺精、早泄、陽萎、生殖無力,甚至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精神不振,久則成癆;女則腎虛精虧、衝任不固、氣血逆亂、崩漏下血、白帶綿綿而下,不孕或流產、早產,甚至經血虧枯、經閉,麵黃消瘦而成勞損之症。不僅如此,縱欲還可導致機體內分泌紊亂,影響消化係統、血液循環係統等。因此,清心寡欲是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麵。
養氣
氣,表示地氣蒸騰而上,直達天際,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它具有動而不息的特征,維持和推動著人體的生命活動。廣義上可以說萬物皆有氣。具體說來有三種,第一種是外在之氣,對於人而言,空氣是人類生活的根本需要;第二種是食物之氣,實際上就是養生學上常常提到的精氣;第三種就是人體的元氣,道家謂之“氣”。
養氣首先要重視環境之氣。中醫認為,人喜歡生活在環境清淨、空氣清新的地方,而喧鬧嘈雜、汙濁的空氣則不利於身體的健康。其次,養氣的重要要求是少廢話。因為人體內的組織細胞要通過新陳代謝不斷獲得氧氣和排除二氧化碳,而肺泡是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通過血液從肺泡交換來的氧氣,源源不斷地被送到機體的各個組織細胞中。一個人若是經常喋喋不休地大聲叫喊,就必然要消耗肺氣,影響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體內元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而百病叢生。
養神
神是一種精神麵貌,主要指情緒,人的心理狀態、心態精氣。神是一個動態的平衡,有元神、識神之分。元神無知無識,渾渾噩噩,又謂之性神。所謂識神,即思維之神,它決定著人的一生的思想活動。根據道家養生功的說法,靜則為元神,動則為識神。心定念止是元神,心動念馳為識神。元神、識神隻有心念動止之分。
儒家注重道德修養,以道德修養來培育人的精神。孟子更提出養“浩然之氣”,實際上就是道德之正氣。陶淵明詩雲:“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即使生活在喧鬧的環境中,也如同在偏遠清淨之地。中醫認為:長壽的人,大多心胸開闊、心地善良、性情溫和。
精、氣、神是生命的根本,它們雖然名分為三,實則一體,三者相輔相成,相互為用。精為生氣之源,氣為養神之所。精氣似淵水,神似水中魚。精旺氣足,神魚活躍,可以應萬事。精竭氣枯,神魚無所依存而死亡,則萬事歸空。所以說,精、氣、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貼心提示】
中國曆來的養生之道,都強調飲食要以素為主。對一般人而言,素食更易於正神,但如果您是腦力勞動者的話,也應適當補充肉食,補充均衡的營養,以補充消耗的精氣。
【語錄鏈接】
精、氣、神不可損也,損之則傷生。
——孫思邈
精生氣,氣主神,神自靈也。
是故精絕則氣絕,氣絕則命絕也,
是故精、氣、神,人身之三寶也。
——呂洞賓
5.夫精者,身之本也
——醫學諺語
《黃帝內經》說:“夫精者,生之本也。”精指生殖之精,即是受於父母,與生俱來,為生育繁殖,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精乃腎之主,縱欲太過,除傷腎精之外,進而還可傷及其他各髒腑,影響身體健康,甚至促人早衰或短壽。現代醫學認為,長期性生活過度,會使人的免疫係統調節功能減退,這是因為性交可引起全身高度興奮,促使能量高度消耗,器官功能適應性減退。
寡欲養腎
中醫學認為,腎藏精是先天之本,保精必養腎,腎精虧耗,則元神擾亂,必早衰折壽。正如唐代孫思邈所言:“精少則病,精盡則死。”意欲太過,雖不交合則精自走,這可稱為暗耗陰精,照樣傷腎,損生折壽。精神內守,養腎保精,貴在寡欲。
節勞養血
養生之道,還要節勞,勞逸適度,才是保精之法。縱欲耗精,人人皆知。但精成於血,日常疲勞過度,照樣損血傷精。如果用腦過度,天長日久,思慮必耗血;如果用眼過度,久視而耗血;如果用耳過度,則久聽而耗血。所以,勞逸適度,保精又養血。
息怒養筋
人若時常發怒必傷肝,肝主筋,如經常發怒,必傷肝,自然筋骨得不到滋養,而身體必然衰退。另喜怒失節,精神活動異常,引起情誌失調,氣機不暢,不益於肝腎,損傷身體。
節精補腦
節精補腦是指夫妻行房事時要養精有法,調節控製泄精。如在臨射精時閉目上視,把意念集中在頭頂百會穴處。總之,主要目的是為使注意力轉移,不集中在行房事上,從而達到少施泄或不施泄,便可還精補腦。
《玉房秘訣》中認為:“令人目明之道,臨動欲施時,仰頭閉氣大呼,嗔目視左右,縮腰還精氣,令入百脈中也。”由此可見,節精補腦,可內守神誌,固護精氣,還能使耳目聰明,有益於養生。
【貼心提示】
酒精是刺激性很強的物質,易引起性器官充血興奮,使人失去自製力,而導致房事過度,使腎精耗散過多。所以古人反複告誡,“醉不可以接房,醉飽交接,小者麵黯咳喘,大者傷絕髒脈損命”,“大醉入房,氣竭肝腸,男人則精液衰少,陽痿不舉;女子則月事衰微,惡白淹留”。現代醫學認為,長期的醉後房事,會使人體免疫係統的調節功能適應性減弱。臨床所見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等病,常與酒後房事有關。因此,您若有嗜酒的愛好,請一定注意調節房事。
【語錄鏈接】
生之來,謂之精。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
精少則病,精盡則死。
——孫思邈
6.齒宜常叩,津宜常咽
——醫學俗語
牙齒堅固是一個人健康的標誌,叩齒,就是牙齒上下空咬,使上下牙齒有節律地叩擊。津是幹淨的口水,中醫認為它是人體的重要體液;而西醫則認為,口水可以清潔口腔和牙齒,幫助消化食物,潤滑消化道等;在道家氣功裏,津也被看作練精化氣的必須材料。經驗證明,經常叩齒咽津,不僅可以改善牙周口腔的健康狀況,使牙齒變得更堅固潔白,還可以大大改善人體的消化機能,預防慢性消化性疾病,同時有助於益腎填精,滋養髒腑。
叩齒做法
中醫髒腑理論認為,“齒為骨之餘”,“腎藏精,主骨生髓”。牙齒是人體中最堅硬的部分,叩齒能夠強腎壯骨。叩齒首先需要精神放鬆,或閉目調神,然後口唇輕閉,有節奏地叩擊上下牙。先叩兩側大牙36次,再叩門齒36次,每日3次。在上下齒叩擊時,輕重快慢要適中,不要使勁,頻率無需太快,可以輕重交替,節奏有致,以輕鬆自然為原則。叩齒是一種簡易的健身法,須長期堅持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咽津做法
叩完牙齒後,要做攪海,就是用舌頭貼著上下牙床、牙齦、牙麵來回攪動,順時針9次,逆時針9次,當感覺口中有唾液分泌時,不要馬上咽下,繼續攪動,待唾液滿口,用口中的唾液漱口36次。最後將唾液分三小口慢慢咽下,感覺汩汩有聲,一直滋潤到下腹部。
此套養生法可以在早晨起床後、午飯後、睡覺前各做1次,每次做3分鍾左右,站立、坐著均可。
【貼心提示】
實踐證明,常吃幹果也會使牙齒得到鍛煉,可起“齒宜常叩”之功。同時,咀嚼幹果時,會促進唾液分泌,又起到“津宜常咽”之效。再加上對幹果中營養物質的攝取,會使人體獲得補益。這裏所指的幹果包括花生、葵花籽、板栗、核桃、榛子、大棗、開心果、葡萄幹、話梅、杏仁、無花果等,建議您經常食用。
【語錄鏈接】
睡醒時叩齒三十六遍,永無蟲牙之患。
——《陸地仙經》
每晨起,以一撚鹽納口中,以溫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齒即牢密。
——孫思邈
7.腎藏之陽,為一身陽氣之根
——醫學諺語
腎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髒器,古代醫家認為,父母兩精交媾,先成胚芽,然後便發育為“腎”,稟受於父母的先天之精即藏之於腎,故有“腎為先天之本”的說法。
腎的位置在於腰部,腰部的慢性傷損、疼痛常與腎有關。此外,全身的骨、髓、脊髓、頭發、齒等都與腎所藏之精密切相關。再者,耳朵與腎有著眾多特別緊密的聯係,遂有“腎開竅於耳”之說。
腎虛的病症
腎虛分為腎陽虛和腎陰虛,不同類型的腎虛必須使用不同的配方治療。有些腎虛者表現為腎陽虛,五大症狀是神疲倦怠、腰背酸痛、氣短乏力、畏寒肢冷、夜尿頻多,典型症狀是夜尿頻多,其中女人更易畏寒肢冷。有的人表現為腎陰虛,典型症狀是口幹舌燥、五心煩熱。其中腎陽虛人群占大多數。
強腎的方法
強腎保健方法很多,這裏介紹幾種最常見的方法。
(1)叩齒咽津:每天早晨起床後叩齒100次,然後舌舔上齶及舌下齒齦,含津液滿口頻頻咽下,意送至丹田。然後做翕周運動,翕周即收縮肛門,吸氣時將肛門收緊,呼氣時放鬆,一收一鬆為1次,連續做50次。此法可滋陰降火,固齒益精,能防治性功能衰退。
(2)按摩湧泉:取坐位,用手掌分別搓湧泉穴100次,摩擦時意守湧泉穴,手勢略有節奏感。本法有交通心腎、引火歸元之功,對失眠、遺精有良效。
(3)雙掌摩腰:取坐位,兩手掌貼於腎俞穴,中指正對命門穴,意守腰間椎棘穴下,雙掌從上向下摩擦40~100次,使局部有溫熱感。此法有溫腎攝精之效,對男子遺精、陽痿、早泄,女子虛寒帶下、月經不調等有防治效果。
【貼心提示】
40~50歲的男性和女性,特別要注意補腎養腎,這是中老年人後半生健康、幸福及長壽的重要基礎。40歲前,長期體力透支、壓力過大,易導致身體失調。40~50歲,腎中精氣開始快速明顯虧虛,55歲後,人體機能開始快速衰老,體質更加虛弱,及時補腎,等於為人體這盞“燈”及時地補充了“油”,讓生命的火焰更熱烈、更持久地燃燒。
【語錄鏈接】
腎為先天之本。
——醫學諺語
腎藏精,藏生殖之精和髒腑之精。腎精氣充盛,則生殖能力強。
——醫學諺語
腎藏精,主發育與生殖,腎主水液;腎主納氣,腎主骨生髓、充腦、其華在發。腎開竅於耳及二陰。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8.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醫學諺語
《黃帝內經》裏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昌,是指生機旺盛;亡,是說生命消亡。中醫素來強調“神”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認為“兩精相博謂之神”,“神,水穀之精氣也”。神氣旺盛,表明髒精充足而機能協調;神氣渙散,則髒精將竭而氣機衰敗。
人到老年,精神處於敏感狀態,承受不良刺激的能力減弱,就連見到枯葉落地都會引發垂暮之感。對此,藥物無濟於事,獨於神補可治之。神補的辦法有很多,老年人可以因己製宜,各顯其能。
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
年老賦閑,不妨找點事情做做,使生活充實一些。藝術家、科學家,年齡該退休了,事業沒退休。他們仍熱衷於他們喜愛的事業,全然不知老之將至。由此可知,我們每個人亦可以培養各自的興趣愛好,重找一個“工作”,或琴棋書畫,或種花養鳥。有了事做,利於養神健身。
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進行適度的、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如打太極拳、舞劍、慢跑、散步,會使人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鍛煉使人體產生“快樂素”,既增強了體質,又調整了情緒。
注重社交,講究儀容
閑下來了,接觸人的機會相應減少,應有意識地參加一些社交活動,交流思想,獲得信息。老來講究點儀容,不僅使人外表顯得年輕,心理也會隨之年輕,從而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驅走心中的失落感。
適應社會,調整心態
切莫用傳統思維模式去看待轉型期的社會現象,要不斷學習,努力去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環境。在家庭中,也不要搞家長作風,注意平等待人,大事要清楚,小事可糊塗。
人通常都希望有高興、快樂等這樣一些愉快的情感,而不願接受那些憂鬱、悲哀、淒涼等不愉快的情感。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因為有高興就必然有悲哀,相反,有悲哀也必然有高興,這之間不僅是相對而言的,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因此,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既要接受可以帶來愉快情緒的事情的到來,也要做好接受帶來不愉快情緒的事情的準備,這樣在不愉快的事到來時,自己才不致於被不愉快打倒。
暫停思考,多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