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對人事關係、工作、榮譽等,總是容易陷入思考,如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怎樣才能做出成績、怎樣才能搞好與領導的關係等等。其實這樣耗盡腦汁,不如去做些實際工作,甚至觀賞一下山野的美景,聆聽一下悅耳的音樂。因為這些“感受”比起毫無價值的“思考”來,對身體更有意義。
【貼心提示】
我們主張德靠自修,神靠自養;樂靠自得,趣靠自尋;憂靠自排,怒靠自製;喜靠自節,恐靠自息。因此,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做到神定自若,悠悠自得,不怨天尤人,不耿耿於懷。這樣,才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語錄鏈接】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
——醫學諺語
藥養不如食養,食養不如精養,精養不如神養。
——醫學諺語
9.養生莫若養性,養性莫若養德
——醫學諺語
古人雲“養生莫若養性,養性莫若養德”,把養德作為養生的核心,這是中醫養生學的顯著特色。養德,即是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與養生有著密切的關係。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學者提出了“仁者春”,“大德必有其壽”的科學見解。
養德的關鍵要有關心他人的美好心靈,把他人的幸福作為自己的幸福。因此,養德行善,就是要樂於助人,救困扶貧,對人以誠相待,忠厚老實。不說謊騙人,詆毀他人;不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不撥弄事非,製造矛盾;不存有私心,見死不救。具體修養方法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麵。
立誌
立誌,就是要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一個有目標、有追求、有自己堅定信念的人,自然對生活充滿信心、充滿希望,精神也就樂觀。如果胸無大誌,心無所求,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精神空虛,百無聊賴,就會感到生活索然無味,進而妨礙身心健康。
性善
性善,就是心地善良,愛做好事。中醫學家認為,性善不僅可免除災禍,而且可以“內外百病悉皆不生”,卻病延年。《壽世保元》也說:“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性善之人,喜歡幫助別人,並從中獲得樂趣。古人說“厚德載物”,就是這個意思。多做好事,本身就是幸福。這叫“外功內果”。即利人利物的好事,會給自己帶來精神上的愉快,有利於身心健康。
忍讓
忍讓,主要是忍怒。凡事能忍的切不可輕易發怒,即使“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必須適可而止。在矛盾激化時,要冷靜,不要火上加油,“省一句口,免一時惱”。《老老恒言》中說,遇到急事,即使你再急躁,也是無濟於事的,應當以“耐”處之,百事自然就理,血氣既不妄動,神色亦覺平和,可以養生兼養性。
仁禮
仁禮,是古人養德的最高境界。講究仁禮的人,有高度的道德修養和寬闊的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胸中懷有“浩然之氣”。這樣,就能抵禦一切邪惡的侵襲、名利色欲的誘惑,使心正而身安。
【貼心提示】
養生重養德是傳統的養生理論,它要求您在平時除了注意營養平衡和鍛煉身體外,還要為社會、他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養德既能促進身體健康,又能促進公益精神,對社會、對個人都有好處。
【語錄鏈接】
有德則樂,樂則能久。
——俗語
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
——醫學諺語
仁可長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呂坤
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不悉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生之大徑也。
——孫思邈
10.笑口常開,健康常在
——醫學諺語
我國長壽保健諺語中有“說說笑笑,通通七竅”、“笑口常開,青春常在”的說法。現代醫學臨床實踐證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
笑的養生秘訣
醫學專家認為,笑是提肛縮腎之法,人在笑時,全身會產生一股向腹臍部緊縮的作用力。每天堅持笑幾次,可以加強肛周肌肉收縮,促進血液循環,防止靜脈淤血,對脫肛、痔瘡、便秘等有治療作用。經常進行有規律的笑運動,能鍛煉腹部肌肉,使盆腔富有彈性,故笑有強身之效。人在笑時,能使交感神經興奮,使心率加快,能增強心肌收縮,使全身氣血通暢,促進新陳代謝。笑能使肺部擴張,增加吸氧量,淨化血液,排除毒素;笑能使腦神經興奮,忘掉病苦。因此,笑是長壽靈藥,是健康良方。
笑的適度要求
笑是有條件的,而且要掌握適度。中醫認為“過喜傷心”,興奮過度會“笑死人”。拋棄私心雜念是笑的前提,即“知足常樂”、“助人為樂”。同時,有些病情不宜大笑,如高血壓病人大笑時頭部血管會擴張充血,血壓上升,有發生腦血管破裂的危險。剛做完手術的病人,大笑時會繃緊傷口,影響愈合。
【貼心提示】
笑也是一種特殊的“名片”。笑能折射出一個人的文化涵養、心理素質、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質。您經常付出微笑,不但不會有任何損失,而且能換來眾多的朋友和歡樂;而經常享受別人的笑,會改變您的心境、您的情趣、您的生活。笑已經成了人們珍貴的一大享受,隻要人人都能互送甜美的笑,那麼,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歡樂、友愛和陽光。
【語錄鏈接】
笑口常開,祛病消災。
——諺語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
——諺語
枕上愁煩多發病,床上歡笑勝尋醫。
——白居易
一笑解千愁。
——諺語
11.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上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這是說,心情安靜、心平氣和,則精神收藏,精力充沛。相反,心煩浮躁、情緒不安、焦慮緊張,則精氣就會消耗,甚至最後耗竭消亡。《黃帝內經》從醫學的角度提出了靜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黃帝內經·素問》裏說:“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清淨,一般是指精神情誌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神氣清淨而無雜念,可使真氣內存,達到心神平安的目的。
抑目靜耳
眼耳為人體五官之一,是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著人的精神主宰和調節。目清耳靜則是說神氣內守而心不勞,若目馳耳躁,則神氣煩勞而心憂不寧。老子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此即是說亂視雜聽,則會使耳目過用不清,而耗傷神氣。《老老恒言·燕居》說:“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致,心亦至焉。”說明了目視累心動神及靜神必先抑目的道理,當然,目不可以不視,耳不可能無聽,關鍵在於不要為了滿足私欲而亂視妄聽,使神氣不寧。
凝神斂思
《醫鈔類編》裏說:“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當然,這種凝神斂思、保持清靜的養生方法,並不是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不是人為地過於壓抑思想和毫無精神寄托的閑散空虛,因而它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懶漢思想絕不相同。從養生學角度而言,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凝神斂思是保持思想清靜的良方,反之,正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裏所雲:“多思則神殆,多念則誌散,多欲則誌昏,多事則形勞。”。
多練靜功
靜功是氣功的一種,包括練意和練氣兩方麵的內容,相當於古代的靜坐、吐納、調息、服氣等方法。其中的調心,即是調理精神狀態,以達到促進神氣入靜的作用。故《黃帝內經》中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這裏的神氣內收,即是靜功的結果。《養生四要》也說:“人之養生,曰打坐,曰調息,正是主靜功夫。但要打坐調息時,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動,妄動則打坐調息都隻是搬弄,如何成得事。”可見,靜功是以靜神和調氣為主要目的的一種鍛煉方法,而靜神又是氣功鍛煉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常練靜功有清靜神氣的作用。
【貼心提示】
“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黃帝內經》所強調的修養原則及其靜養心神的調攝方法,不僅具有心理衛生保健的防病治病效應,而且還具有顯著的養生強壯、延緩衰老的作用。譬如對於工作繁忙,精神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的人來說,忙中偷閑,靜坐或閉目養神片刻,頗能消除疲勞,重新振作精神。而對於心胸偏狹,善猜疑嫉妒,或思想煩悶,鬱抑寡歡的人,則能經常反思內省,加強恬靜虛無的思想修養,守神靜養,日久也有清心滌慮、舒暢胸懷的作用。
【語錄鏈接】
靜者壽,躁者夭。
——醫學諺語
靜則健腦,靜則生慧。
——醫學諺語
12.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精神內守”,就是說“精神”不要外泄,精氣和神氣留在體內,不要外泄。這樣的話什麼病都沒有了,也就是“病安從來”。
不時禦神
《黃帝內經》在談到人如何衰老時,明確指出:“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裏的“半百而衰”,即是過早衰老,而引起衰老的關鍵原因就在於“不時禦神”。禦,駕禦、控製的意思。時,善也,不時禦神,即是指不善於控製自己的精神。為貪圖一時的快樂,違背生活規律而取樂,則有害於身心健康,促使人體過早衰老。
精神耗散,不能守持於內之所以引起衰老,原因是在於“神者,氣血也”,意思是氣血是神的物質基礎,大量、過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氣血損耗,從而產生衰老。事實證明,一個經常大哭大鬧、喜笑過度的人,是不會長壽的。有道德修養的人,必須時時、事事做到控製自己的精神,冷靜、客觀地處理各種事物。對於任何重大變故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複雜問題,都要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和達觀的處世態度,順應事物的自身規律去解決問題。安者,對外界各種事物的刺激順其自然而適應;和者,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要順之而去,千萬不要為各種瑣事傷透了腦筋、費盡了心機、挖空了心思,這點對於老年人尤為重要,不妨“難得糊塗”一點。
高下不相慕
這也是《黃帝內經》裏一句重要養生格言,意思是人們社會地位有高有低,但都不要相互傾慕而各安於本位。但在現實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難的。現代研究表明,自己的內心處於嫉妒時,體內會發生一係列變化,如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血壓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大腦機能失調,抗病能力下降等。消除的根本方法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加強思想意識修養,把羨慕的心情變成追趕的行動,對感情進行良性控製。
少私寡欲
少私,是指減少私心雜念;寡欲,是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嗜欲,此即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黃帝內經》中亦主張“恬淡虛無”、“誌閑而少欲”。《紅爐點雪》則強調說:“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事實證明,隻有少私寡欲,精神才能守持於內。很難想象,一個私心太重、嗜欲不止的人,他的精神能夠安靜下來?《太上老君養生訣》裏說:“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萬物糾心,神豈能內守?”
【貼心提示】
自古以來,不少人為了高官厚祿互相殘殺,還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連別人的才華、品德、名聲、成就、相貌等高於自己時,都覺得不舒服。這種人常常可以產生一種“無名火”,使心境抑鬱,情緒煩躁,這些都是生病、短壽的根源。因此,為了使自己少生病,就必須做到“精神內守”。
【語錄鏈接】
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13.酒多傷身,氣大傷人
——醫學諺語
酒是含有多種化學成分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分,除此之外,還有水和眾多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可分為酸、酯、醛、醇等類型。酒精無需經過消化係統而可被腸胃直接吸收。酒進入腸胃後,進入血管,飲酒後幾分鍾,迅速擴散到人體的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帶到肝髒,在肝髒過濾後,到達心髒,再到肺,從肺又返回到心髒,然後通過主動脈到靜脈,再到達大腦和高級神經中樞。因此,酒精對人的大腦和神經中樞影響最大。
酒的正確飲用
人類最初的飲酒行為雖然還不能夠稱之為飲酒養生,但卻與養生保健、防病治病有著密切的聯係。一般認為,最初的酒是人類采集的野生水果在剩餘的時候,得到適宜條件,自然發酵而成。由於許多野生水果是具有藥用價值的,所以最初的酒可以稱得上是天然的“藥酒”,它自然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保護和促進作用。
從古至今關於飲酒的害利之所以有較多的爭議,問題的關鍵在於飲量的多少。酒,少飲有益,多飲有害。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協作研究指出:男性安全飲酒的限度是每天不超過20克酒精,女性每天不超過10克酒精。同時,酒不可夜飲,因為夜氣收斂,一方麵所飲之酒不能發散,熱壅於裏,有傷心傷目之弊;另一方麵酒本為發散走竄之物,又擾亂夜間人氣的收斂和平靜,傷人之和。此外,從季節溫度高低而論,冬季嚴寒,宜於飲酒,以溫陽散寒。根據中醫理論,飲酒養生較適宜於年老者、氣血運行遲緩者、陽氣不振者,以及體內有寒氣、有痹阻、有淤滯者。這是就單純的酒而言,不是指藥酒。藥酒隨所用藥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用補者有補血、滋陰、溫陽、益氣的不同,用攻者有化痰、燥濕、理氣、行血、消積等區別,因而不可一概用之。體虛者用補酒,血脈不通者則用行氣活血通絡的藥酒;有寒者用酒宜溫,而有熱者用酒宜清。有意行藥酒養生者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作選擇。
製怒的正確做法
古人說:“七情之發,唯怒罵劇”,凡人都有七情六欲,發脾氣動怒是人類情感的正常宣泄。俄國一項研究發現,常發火罵人會影響人的性功能,把人變得不男不女。中醫認為,整天發火的人,五行失調,陰陽難詣,寢食難安,傷肝傷脾,招病折壽。
作為凡夫俗子,我們偶然動點火氣,雖不免有些不雅,但也無傷大體。古賢言,“氣血之怒不可有,理義之怒不可無。”麵對不仁不義、昧良心、逆天道、邪惡醜陋的勾當,若見而不聞,無動於衷,不理直氣壯去據理力爭,動“理義之怒”,那不是懦弱癡愚就是麻木不仁。該怒當怒,隻是“氣大傷人”,即使是“理氣之怒”,也不能怒不可遏,一怒到底,得理不讓人。因此,我們隻要放下心中自我設定的框架和妄念,以平常、包容的心態冷靜地去對待每一個得失、榮辱,什麼氣也冒不出,什麼火也燒不起,正如黃龍悟新禪師所言之“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貼心提示】
婚筵壽宴,朋友歡聚,喝一兩杯酒,增加宴會氣氛,未嚐不可,但切勿過量。下麵介紹幾種簡便易行的解酒方法。
第一,用鮮藕250克,洗淨搗爛擠汁,服用後即可解除酒醉的症狀。
第二,白醋1小杯,酒醉後服用即可解除酒醉的症狀。
第三,冷鹽開水1碗,給醉酒的人服用也可解酒。
【語錄鏈接】
人不善飲酒,唯喜飲之多;人或善飲酒,難喜飲之和。飲多成酩酊,酩酊身遂屙;飲和成醺酣,醺酣顏遂酡。
——邵雍
人知戒早飲,而不知夜飲更甚。既醉且飽,睡而就枕,熱癰傷心傷目。夜氣收斂,酒以發之,亂其清明,勞其脾胃,停濕生瘡,動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
——《本草綱目》
酒不解真愁,藥不治假病。
——諺語
煙傷肺,酒傷肝。
——諺語
14.善養生者,先寢食,後醫藥
——黃凱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資料,影響人類健康的眾多因素中,第一位的是遺傳因素,占15%,第二位的是膳食營養因素,占13%。營養不僅可以影響人的行為和感受,還會影響人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古籍《本草求真》中也有精辟論述:“食物入口,合則髒腑有益,且可祛病衛生;不合,即增病促死。”中醫素有“調理脾胃,以治百病”之說,所以飲食適時、適量,勞逸適度,講究衛生,精神愉快,“正氣內守”,才能保持健康。
科學配餐
人在一生中,通過一日三餐把近百噸的水、糧食、蔬菜、水果,肉、禽、蛋、奶等食物一口一口地吃下去,由嬰兒長大成人,塑造了自己的身體與健康,一個人一年的飲食量達1噸之多。一日三餐的科學分配要根據生理狀況和工作需要決定。如果按食量分配,每個人一天吃500克主食的話,早晚應各吃150克、中午200克,即采用3∶4∶3的三餐分配比例比較合適,就是我們常說的“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科學配餐有以下五項原則。
(1)營養平衡:確保膳食構成的食物結構合理,各種食物所含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保持營養平衡。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百分比應分別是10%~15%,20%~30%,60%~65%。
(2)熱量匹配:一日三餐的能量比例應與工作強度相匹配,避免早餐過少,晚餐過多的弊病。熱量分配以早餐占全日總能量的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較為適宜。
(3)脂肪搭配:保證富含優質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的供給量。蛋白質除部分由糧食提供外,總量的1/3~1/2必須由大豆、肉類、蛋類供給。除植物油和食物本身所含的脂肪外,還應搭配部分動物脂肪,即通過食物中適量搭配肉類來解決。
(4)蔬果搭配:蔬菜水果的供給量每人每天需800克左右,其中4/5為蔬菜,1/5為水果。蔬菜中最好有一半是綠色或有色的葉菜,品種應當多樣化,不僅包括根、莖、葉、花、果類蔬菜,還要搭配豆類蔬菜、菌類和藻類。
四季用膳
傳統膳食強調“辨證用膳”,就是指膳食應結合四時氣候、環境等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在養生防病中食物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於四季氣候存在春溫、夏熱、暑濕且盛、秋涼而燥以及冬寒的特點,而人的生理、病理過程又易受外界氣候變化的影響,所以要注意使食物的選擇與之相適應。
(1)在陽氣生發的春季,特別是少雪、溫盛、氣候異常時,飲食則應清淡,不宜過食油膩、烹煎、動火之物,並應選食鴨梨、荸薺、桔子、甘蔗等果品為輔助,常食綠豆湯、綠豆芽等,取其清淡、甘涼之性,以免積熱在裏。
(2)夏季暑熱兼濕,膚腠開泄,出汗亦多,人常貪食生冷,寒涼之物太過則易傷脾胃。因此炎暑之季,宜食甘寒、利濕清暑、少油之品,如西瓜、冬瓜、白蘭瓜等,常飲綠豆湯,並以竹葉、石膏、酸梅、冰糖煎水代茶飲,取其清熱、解暑利濕、養陰益氣之功。盛夏季節,平素為陽虛體質,常服人參、鹿茸、附子等溫補之品的人,也應減少服用或暫停。
(3)秋季燥盛,應配以桑葉、菊花、蘆根等辛涼、生津潤燥之物。由於各地的地理環境、生活習慣存在差異,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影響飲食,所以也是需要加以考慮的因素。
(4)冬季是人體陽氣潛藏的時候,一方麵為來年的“春生夏長”做好準備,另一方麵要有足夠的能量來維持冬季熱能的更多支出,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冬季膳食的營養特點應該是:增加熱量,保證充足的熱能。根據產熱營養素的適宜比例,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分別占13%~15%、25%~35%和60%~70%為宜,即是說蛋白質供應量可限製在常溫下的需要量水平,而熱量的增加部分,應以提高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供應量來保證。攝入足夠的動物性食品和大豆,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適當增加油脂,其中植物油最好達到一半以上,保證蔬菜、水果和奶類供給充足;無機鹽類供應量,可保持常溫下需要量。若能達到上述要求,人們則可抵抗冬季的寒冷,基本保證身體的健康。一般來說,冬季宜食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鵝肉、鴨肉、核桃、栗子、白薯、蘿卜等。
【貼心提示】
飲食是首選的身體保健方式,中華民族傳統飲食從整體來看,是在素食的基礎上,講究葷素搭配,平衡膳食。就是在日常飲食上盡可能注意多樣化,講究葷素食、主副食的合理搭配。同時,經常吃紅薯、紫菜、羊肉、蘋果、栗子、花生、洋蔥等,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語錄鏈接】
穀肉果菜,食養盡之。
——醫學諺語
藥以去之,食以隨之。
——《黃帝內經》
善養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
——孫思邈
15.老人吃粥,多壽多福
——醫學諺語
“老人吃粥,多壽多福”這話聽起來,似乎很平淡,實際上有一定科學道理。通過曆代醫家臨床實踐證明,老年人在日常三餐中,如能科學、合理地選吃一些滋補強壯的藥粥,能夠起到增強體質、抗病疾病、益壽延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