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心提示】
泄瀉者常伴有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等症狀,食療可吃南瓜、鯉魚、茯苓、薺菜、金針菜等祛濕類食物,少吃或不吃鴨蛋、鴨血、馬肉、豬腸、豬腦髓、獺肉、蟹、蛤蜊、田螺、螺螄、蚌肉、蜆肉、牡蠣肉、鱧魚、柿子、柿餅、柚子、香蕉、桑椹、桃、獼猴桃、甘蔗、西瓜、青苦瓜、甜瓜、荸薺、西紅柿、馬齒莧、蕹菜、落葵、蓴菜、發菜、蕺菜、竹筍、生藕、瓠子、菜瓜、海帶、紫菜、海藻、地耳、草菇等寒性食品。
【語錄鏈接】
濕盛則飧泄,乃獨由於濕耳。不知風寒熱虛,雖皆能為病,苟脾強無濕,四者均不得而幹之,何自成泄?是泄雖有風寒熱虛之不同,要未有不源於濕者也。
——《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
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穀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汙下降而瀉痢作矣。
——《景嶽全書·泄瀉》
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
——《黃帝內經·素問·風論》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9.氣秘者,氣內滯,而物不行也
——《金匱翼便秘》
便秘屬於中醫學腸結、大便燥結、脾灼、陰結、陽結等範疇。多由於大腸積熱、氣滯、寒凝或陰陽氣血虧虛,使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便秘的主要病變是大腸,但和肝、脾、腎功能失調有關,治療多從肝、脾、腎、腸道來調理。
中醫認為,便秘主要由燥熱內結、氣機鬱滯、津液不足和脾腎虛寒所引起。
燥熱內結
中醫認為,過食辛辣厚味,過服溫補之品等可致陽盛灼陰;熱病之後,餘熱留戀腸胃,耗傷津液;或濕熱下注大腸,使腸道燥熱,傷津而便秘,這種便秘又稱為熱秘。
氣機鬱滯
情誌不舒、憂愁思慮、久坐少動、久病臥床等引起氣機鬱滯,致使大腸傳導失職,糟粕內停,而成秘結,即所謂“氣內滯而物不行”。糞便不結燥,但排出困難是此型的特點,所以又稱為氣秘。津液不足
久病、產後、年老體衰,氣血兩虛;脾胃內傷、飲水量少,化源不足,病中過於發汗,瀉下傷陰。氣虛則大腸轉送無力,血虛津虧則大腸滋潤失養,使腸道幹枯,便行艱澀,所以稱為虛秘。
脾腎虛寒
年高久病,腎陽虛損,陽氣不運則陰邪凝結;或素有脾陽不足,又受寒冷攻伐,而致脾腎陽衰,溫照無權則寒凝氣滯,腸道傳送無力,大便艱難,稱為冷秘。
【貼心提示】
便秘者常大便幹結,腹部脹滿,麵紅身熱,心煩口幹或口舌生瘡,小便短赤。若罹患此症,可食香蕉、西瓜、芹菜、白菜、莧菜、茭白、苦瓜、黃瓜、梨、小米、綠豆芽、綠豆、豆腐、黃豆、小麥、葛根等清熱潤燥的食物,忌食辛辣油膩食物,也忌煙酒。
【語錄鏈接】
腎脈微急,為不得前後。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髒腑病形》
太陰之厥,則腹滿脘脹,後不利。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篇》
燥氣在裏,耗其津液,則大便秘結。
——龔信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篇》
10.久腹痛者,髒腑虛而有寒
——《諸病源候論·久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發生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脾胃腸病證。多種原因導致髒腑氣機不利,經脈氣血阻滯,髒腑經絡失養,皆可引起腹痛。“臍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環臍而痛”、“繞臍痛”等,均屬本病範疇。
腹內有肝、膽、脾、腎、大腸、小腸、膀胱等諸多髒腑,並是足三陰、足少陽、手陽明、足陽明、衝、任、帶等諸多經脈循行之處,因此,腹痛的病因病機也比較複雜。凡外邪入侵、飲食所傷、情誌失調、跌仆損傷,以及氣血不足、陽氣虛弱等原因,引起腹部髒腑氣機不利,經脈氣血阻滯,髒腑經絡失養,均可發生腹痛。
外邪入侵
六淫外邪,侵入腹中,可引起腹痛。傷於風寒,則寒凝氣滯,導致髒腑經脈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因寒性收引,故寒邪外襲,最易引起腹痛。如《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篇》曰:“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若傷於暑熱,外感濕熱,或寒邪不解,鬱久化熱,熱結於腸,腑氣不通,氣機阻滯,也可發為腹痛。
飲食所傷
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損傷脾胃,飲食停滯;恣食肥甘厚膩辛辣,釀生濕熱,蘊蓄腸胃;誤食餿腐,飲食不潔,或過食生冷,致寒濕內停等,均可損傷脾胃,腑氣通降不利,氣機阻滯,而發生腹痛。如《黃帝內經·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故腹痛也。”
情誌失調
抑鬱惱怒,肝失條達,氣機不暢;或憂思傷脾,或肝鬱克脾,肝脾不和,氣機不利,均可引起髒腑經絡氣血鬱滯,引起腹痛。如《證治彙補·腹痛》謂:“暴觸怒氣,則兩脅先痛而後入腹。”若氣滯日久,還可致血行不暢,形成氣滯血淤腹痛。
淤血內阻
跌仆損傷,絡脈淤阻,或腹部手術,血絡受損,或氣滯日久,血行不暢,或腹部髒腑經絡疾病遷延不愈,久病入絡,皆可導致淤血內阻,而成腹痛。《血證論·淤血》雲:“淤血在中焦,則腹痛脅痛;淤血在下焦,則季脅、少腹脹滿刺痛,大便色黑。”
陽氣虛弱
素體脾陽不足,或過服寒涼,損傷脾陽,內寒自生,漸至脾陽虛衰,氣血不足,或腎陽素虛,或久病傷及腎陽,而致腎陽虛衰,均可致髒腑經絡失養,陰寒內生,寒阻氣滯而生腹痛。
綜上所述,腹痛的病因病機,不外寒、熱、虛、實、氣滯、血淤等六個方麵,但其間常常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相因為病,或相兼為病,病變複雜。如寒邪客久,鬱而化熱,可致熱邪內結腹痛;氣滯日久,可成血淤腹痛等。腹痛的部位在腹部,髒腑病位或在脾,或在腸,或在氣,或在血,或在經脈,需視具體病情而定,所在不一。形成本病的基本病機是髒腑氣機不利,經脈氣血阻滯,髒腑經絡失養,不通則痛。
【貼心提示】
腹痛者常腹痛急起,劇烈拘急,得溫痛減,遇寒尤甚,惡寒身蜷,手足不溫,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自可。腹痛病人宜食狗肉、羊肉、雞肉、蝦、海參等蛋白質食物,以及蔥、蒜、薑、韭菜、香菜、胡椒、辣椒、紅糖、糯米、羊乳、鬆子、栗子、大棗、杏、茴香等。忌食寒涼、生冷食物,如荸薺、香蕉、雪梨、柿子、西瓜、螃蟹、冰棍、綠豆、苦瓜、西瓜、芋頭等。
【語錄鏈接】
暴觸怒氣,則兩脅先痛而後入腹。
——《證治彙補·腹痛》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篇》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故腹痛也。
——《黃帝內經·素問·痹論篇》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篇》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引急,故痛。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篇》
11.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相幹之病
——張景嶽
水腫是指因感受外邪,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以頭麵、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臨床特征的一類病證。
人體水液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即有賴於脾氣的升化轉輸,肺氣的宣降通調,心氣的推動,腎氣的蒸化開合。這些髒腑功能正常,則三焦發揮決瀆作用,膀胱氣化暢行,小便通利,可維持正常的水液代謝。反之,若因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水濕浸漬,瘡毒浸淫,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等導致上述髒腑功能失調,三焦決瀆失司,膀胱氣化不利,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即可發為水腫。
風邪外襲
肺失通調,風邪外襲,內舍於肺,肺失宣降通調,上則津液不能宣發外達以營養肌膚,下則不能通調水道而將津液的代謝廢物變化為尿,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水液瀦留體內,泛濫肌膚,發為水腫。瘡毒浸淫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癰瘍瘡毒生於肌膚,未能清解而內歸肺脾,脾傷不能升津,肺傷失於宣降,以致水液瀦留體內,泛濫肌膚,發為水腫。《濟生方·水腫》謂:“又有年少,血熱生瘡,變為腫滿,煩渴,小便少,此為熱腫。”
水濕浸漬
脾喜燥而惡濕。久居濕地,或冒雨涉水,水濕之氣內侵;或平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均可使脾為濕困,而失其運化之職,致水濕停聚不行,瀦留體內,泛濫肌膚,發為水腫。
濕熱內盛
濕熱內侵,久羈不化;或濕鬱化熱,濕熱內盛,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濁之能,“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為之壅滯,水道不通,以致水液瀦留體內,泛濫肌膚,發為水腫。
飲食勞倦
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或久病傷脾,脾氣受損,運化失司,水液代謝失常,引起水液瀦留體內,泛濫肌膚,而成水腫。
腎氣虛衰
“腎者水髒,主津液。”生育不節,房勞過度,或久病傷腎,以致腎氣虛衰,不能化氣行水,遂使膀胱氣化失常,開合不利,引起水液瀦留體內,泛濫肌膚,而成水腫。
上述各種病因,有單一致病者,亦有兼雜而致病者,從而使病情趨於複雜。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腎三髒,與心有密切關係。基本病機是肺失宣降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在發病機理上,肺、脾、腎三髒相互聯係,相互影響,如肺脾之病水腫,久必及腎,導致腎虛而使水腫加重;腎陽虛衰,火不暖土,則脾陽也虛,土不製水,則使水腫更甚;腎虛水泛,上逆犯肺,則肺氣不降,失其宣降通調之功能,而加重水腫。因外邪、瘡毒、濕熱所致的水腫,病位多在肺脾;因內傷所致的水腫,病位多在脾腎。因此,肺脾腎三髒與水腫的發病,是以腎為本,以肺為標,而以脾為製水之髒。
【貼心提示】
許多疾病都可以引起水腫,例如心髒病、腎病、肝髒病和營養不良等。若患有水腫痛,萬萬不可病急亂投醫,盲目吃藥,而應針對引起水腫的原因,給予相應的藥物治療。同時,在治療的過程中,飲食應該盡量清淡、少鹽。
【語錄鏈接】
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製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水不歸經,則逆而上泛,故傳入脾而膚肉浮腫,傳入肺,則氣息喘急。
——《景嶽全書·水腫論治》
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飲,添磨生枳殼,重則疏鑿飲。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而不澀赤,此屬陰水,宜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
——《丹溪心法·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