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病因——雜氣為病,多於六氣(2 / 3)

體虛久病,先天不足,情誌內傷,飲食不節,皆是眩暈之基。

——中醫諺語

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黃帝內經·靈樞·口問》

5.五藏皆有咳,總不離乎肺

——王旭高

咳嗽是指外感或內傷等因素導致肺失宣肅,肺氣上逆,衝擊氣道,發出咳聲或伴咯痰為臨床特征的一種病症。曆代將有聲無痰稱為咳,有痰無聲稱為嗽,有痰有聲謂之咳嗽。臨床上多為痰聲並見,很難截然分開,故以咳嗽並稱。咳嗽既是獨立性的病症,又是肺係多種病症的一個症狀。

咳嗽分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外感咳嗽病因為外感六淫之邪,內傷咳嗽病因為飲食、情誌等。內傷因素致髒腑功能失調,內生病邪。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均是病邪引起肺氣不清失於宣肅,迫氣上逆而作咳。

外感咳嗽

由於氣候突變或調攝失宜,外感六淫從口鼻或皮毛侵入,使肺氣被束,肺失肅降,《河間六書·咳嗽論》中所說“寒、暑、濕、燥、風、火六氣,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由於四時氣候不同,因而人體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區別。風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隨風邪侵襲人體,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風為先導,或挾寒,或挾熱,或挾燥,其中尤以風邪挾寒者居多。《景嶽全書·咳嗽》說:“外感之嗽,必因風寒。”

內傷咳嗽

內傷病因包括飲食、情誌及肺髒自病。飲食不當,嗜煙好酒,內生火熱,熏灼肺胃,灼津生痰;或生冷不節,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致痰濁內生,上遷於肺,阻塞氣道,致肺氣上逆而作咳。情誌刺激,肝失調達,氣鬱化火,氣火循經上逆犯肺,致肺失肅降而作咳。肺髒自病者,常由肺係疾病日久,遷延不愈,耗氣傷陰,肺不能主氣,肅降無力而肺氣上逆作咳;或肺氣虛不能布津而成痰,肺陰虛而虛火灼津為痰,痰濁阻滯,肺氣不降而上逆作咳。

【貼心提示】

咳嗽的主要表現為咳聲重濁,氣急,喉癢,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惡寒發熱,無汗等表證。此類病症,除服藥治療外,還可輔以溫熱性的食物,如麵粉、高粱、糯米及其製品、刀豆、扁豆、青菜、黃芽菜、芥菜、香菜、辣椒、白菜、豆芽、南瓜、蒜苗、塌棵菜、熟藕、熟白蘿卜、荔枝、龍眼、桃子、大棗、楊梅、核桃、杏子、橘子、櫻桃等。忌食寒性的食物,如蕎麥、小米、大麥、青稞、綠豆及其製品。

【語錄鏈接】

寒、暑、濕、燥、風、火六氣,皆令人咳嗽。

——《河間六書·咳嗽論》

有痰之咳主脾濕,無痰之咳主肺傷。

——朱丹溪

是咳之不離乎肺,猶瘧之不離乎少陽。

——程杏軒

6.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

——虞摶

哮病是由於宿痰伏肺,遇誘因或感邪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痰氣搏擊所引起的發作性痰鳴氣喘疾患。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至喘息不能平臥為其主要表現。

哮病的發生,為宿痰內伏於肺,每因外感、飲食、情誌、勞倦等誘因而引觸,其主要表現如下。

外感六淫乘襲

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屬病因範圍。除六淫外,自然界還有不少物質可以引起支氣管哮喘的發作,如花粉、灰塵、動物毛屑、冷空氣、油漆等。

內傷飲食所致

合理膳食,脾胃功能正常,有益健康。若飲食不節,饑飽失常,恣食肥甘、辛辣、生冷,吸煙或過度飲酒,食用過敏食物如蟹、蝦,可致支氣管哮喘發作。

七情內傷引發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亦為人之常情,若人的情緒不穩,激情過度或情緒低落,髒腑氣機失調亦可引發支氣管哮喘。

勞欲久病誘導

縱情縱欲,勞欲傷腎,精氣內奪,腎之真元耗損,根本不固,則氣失攝納,出多入少而發病。若久病遷延不愈,肺、脾、腎虛同樣會導致支氣管哮喘發作。

【貼心提示】

若患哮病,可吃具有溫肺、散寒、豁痰、利竅作用的溫熱性食品化解症狀,此類食品有大蒜、南瓜、鵪鶉蛋、狗肉、海馬、胡桃仁、桂花、靈芝、橘餅、紫河車等。忌吃生冷、性寒之物,過鹹和油膩食品,海腥和煙酒,以免病情加重。

【語錄鏈接】

真喘者,其責在肺;似喘者,其責在腎。

——張景嶽

喘病之因,在肺為實,在腎為虛。

——葉桂

喘有風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

——《景嶽全書·喘促》

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於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症作矣。

——《病因脈治哮病》

7.嘔吐症,胃氣失降使然也

——《類證治裁·嘔吐論治》

嘔吐為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胃中之物從口吐出的一種病症。一般以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物有聲謂之幹嘔。嘔與吐常同時發生,很難截然分開,故並稱為嘔吐。幹嘔與兩者雖有區別,但在辨證論治上大致相同,所以合寫在一起。嘔吐是內科常見病,除脾胃腸病之外,其他多種急慢性病中,也常出現嘔吐症狀。

嘔吐的病因是多方麵的,外感六淫,內傷飲食,情誌不調,髒腑虛弱均可致嘔。且常相互影響,兼雜致病,如外邪可以傷脾,氣滯可以食停,脾虛可以成飲,所以臨證當辨證求因。胃居中焦,主受納腐熟水穀,其氣以降為順。外邪、飲食、情誌、髒腑失和,幹於胃腑,導致胃失和降,均可發為嘔吐。嘔吐病位在胃,病變髒腑除胃以外,尚與肝脾相關,胃氣之和降,有賴於脾氣的升清運化以及肝氣的疏泄條達,若脾失健運,則胃氣失和,升降失職;肝失疏泄,則氣機逆亂,胃失和降,均可致嘔。

外邪犯胃

感受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或穢濁之氣,邪犯胃腑,氣機不利,胃失和降,水穀隨逆氣上出,發生嘔吐。正如《古今醫統大全·嘔吐噦》所言:“無病之人卒然而嘔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長夏暑邪所幹,在秋冬風寒所犯。”但由於感邪之不同,正氣之盛衰,體質之差異,胃氣之強弱,故外邪所致的嘔吐,常因性質不同而表現各異,但以寒邪致病居多。

飲食不節

暴飲暴食,溫涼失宜,過食肥甘、辛辣,誤食不潔之物,傷胃滯脾,食滯內停,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發生嘔吐。如《重訂嚴氏濟生方·嘔吐論治》所曰:“飲食失節,溫涼失調,或喜餐腥膾奶酪,或貪食生冷肥膩,露臥濕處,當風取涼,動擾於胃,胃既病矣,則脾氣停滯,清濁不分,中焦為之痞塞,遂成嘔吐之患焉。”

另外,飲食所傷,脾胃運化失常,水穀不化生精微,反成痰飲,停積胃中,當飲邪上逆之時,常發生嘔吐。正如《症因脈治·嘔吐》所說:“痰飲嘔吐之因,脾氣不足,不能運化水穀,停痰留飲,積於中脘,得熱則上炎而嘔吐,遇寒則凝塞而嘔吐矣。”

情誌失調

鬱怒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景嶽全書·嘔吐》雲:“氣逆作嘔者,多因鬱怒致動肝氣,胃受肝邪,所以作嘔。”或憂思傷脾,脾失健運,食停難化,胃失和降,亦可致嘔。另外,脾胃素弱,水穀易於停留,偶因惱怒,食隨氣逆,而致嘔吐。

脾胃虛弱

脾胃素虛,病後體虛,勞倦過度,耗傷中氣,胃虛不能盛受水穀,脾虛不能化生精微,停積胃中,上逆成嘔。正如《古今醫統大全·嘔吐噦》中所言:“久病吐者,胃氣虛不納穀也。”若脾陽不振,不能腐熟水穀,以致寒濁內生,氣逆而嘔;或熱病傷陰,或久嘔不愈,以致胃陰不足,胃失濡養,不得潤降,而成嘔吐。如《證治彙補·嘔吐》所謂:“陰虛成嘔,不獨胃家為病,所謂無陰則嘔也。”

【貼心提示】

嘔吐者起病較急,常伴有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胸腔滿悶,不思飲食,舌苔白,脈濡緩。嚴重者可暫禁食,待嘔吐減輕後給予流質、半流質食,逐漸過度到普食。忌油膩、甜黏之品。

【語錄鏈接】

無病之人卒然而嘔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長夏暑邪所幹,在秋冬風寒所犯。

——《古今醫統大全·嘔吐噦》

飲食失節,溫涼失調,或喜餐腥膾奶酪,或貪食生冷肥膩,露臥濕處,當風取涼,動擾於胃,胃既病矣,則脾氣停滯,清濁不分,中焦為之痞塞,遂成嘔吐之患焉。

——《重訂嚴氏濟生方·嘔吐論治》

氣逆作嘔者,多因鬱怒致動肝氣,胃受肝邪,所以作嘔。

——《景嶽全書·嘔吐》

陰虛成嘔,不獨胃家為病,所謂無陰則嘔也。

——《證治彙補·嘔吐》

8.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

——《景嶽全書·泄瀉》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為臨床特征的一種脾胃腸病證。泄與瀉在病情上有一定區別,糞出少而勢緩,若漏泄之狀者為泄;糞出大而勢直無阻,若傾瀉之狀者為瀉,然近代多泄、瀉並稱,統稱為泄瀉。本病可見於西醫學中的多種疾病,如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腸易激綜合征、吸收不良綜合征等,應注意的是本病與西醫腹瀉的含義不完全相同。

泄瀉的病因是多方麵的,主要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誌失調,脾胃虛弱,命門火衰等等。這些病因導致脾虛濕盛,脾失健運,大小腸傳化失常,升降失調,清濁不分,而成泄瀉。

感受外邪

引起泄瀉的外邪以暑、濕、寒、熱較為常見,其中又以感受濕邪致泄者最多。脾喜燥而惡濕,外來濕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調,清濁不分,水穀雜下而發生泄瀉,故有“濕多成五泄”之說。寒邪和暑熱之邪,雖然除了侵襲皮毛肺衛之外,亦能直接損傷脾胃腸,使其出現功能障礙,但若引起泄瀉,必夾濕邪才能為患,即所謂“無濕不成泄”,故《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說:“濕盛則飧泄,乃獨由於濕耳。不知風寒熱虛,雖皆能為病,苟脾強無濕,四者均不得而幹之,何自成泄?是泄雖有風寒熱虛之不同,要未有不源於濕者也。”

飲食所傷

飲食過量,停滯腸胃;或恣食肥甘,濕熱內生;或過食生冷,寒邪傷中;或誤食腐餿不潔,食傷脾胃腸,化生食滯、寒濕、濕熱之邪,致運化失職,升降失調,清濁不分,而發生泄瀉。正如《景嶽全書·泄瀉》所說:“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穀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汙下降而瀉痢作矣。”

情誌失調

煩惱鬱怒,肝氣不舒,橫逆克脾,脾失健運,升降失調;或憂鬱思慮,脾氣不運,土虛木乘,升降失職;或素體脾虛,逢怒進食,更傷脾土,引起脾失健運,升降失調,清濁不分,而成泄瀉。故《景嶽全書·泄瀉》曰:“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以怒時夾食,致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此肝脾二髒之病也。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而然。”

脾胃虛弱

長期飲食不節,饑飽失調,或勞倦內傷,或久病體虛,或素體脾胃腸虛弱,使胃腸功能減退,不能受納水穀,也不能運化精微,反聚水成濕,積穀為滯,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濁不分,混雜而下,遂成泄瀉。

命門火衰

命門之火,助脾胃之運化以腐熟水穀。若年老體弱,腎氣不足;或久病之後,腎陽受損;或房事無度,命門火衰,致脾失溫煦,運化失職,水穀不化,升降失調,清濁不分,而成泄瀉。且腎為胃之關,主司二便,若腎氣不足,關門不利,則可發生大便滑泄、洞泄。如《景嶽全書·泄瀉》曰:“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髒之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而陰寒獨盛,故於子醜五更之後,當陽氣未複,陰氣盛極之時,即令人洞泄不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