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病因——雜氣為病,多於六氣
百病皆生於六氣,諸症莫逃乎四因。
——中醫諺語
1.四時感冒風寒者宜解表也
——《萬病回春·傷寒附傷風》
中醫認為,感冒是在人體正氣不足的條件下,複感風、寒、暑、濕、燥、火,或疫毒之邪而致的外感病。其發病之廣,個體重複發病率之高,是其他任何疾病都無法與之相比的。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季為多。輕型感冒雖可不藥而愈,重症感冒卻能影響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兒、老年體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流行感冒暴發時,迅速流行,感染者眾多,症狀嚴重,甚至導致死亡,造成嚴重後果。
六淫為感冒之主因
“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均可為感冒的病因,因風為六淫之首,“百病之長”,故風為感冒的主因。六淫侵襲有當令之時氣和非時之氣。由於氣候突變,溫差增大,感受當令之氣,如春季受風,夏季受熱,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氣候反常,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人感“非時之氣”而病感冒。
淫之間可單獨致感冒,但常常是互相兼夾為病,以風邪為首,冬季夾寒,春季夾熱,夏季夾暑濕,秋季夾燥,梅雨季節夾濕邪等。由於臨床上以冬、春兩季發病率較高,故而以夾寒、夾熱為多見而成風寒、風熱之證。
時行病毒與歲時有關
時行病毒與歲時有關,每2~3年一小流行,每10年左右一大流行。病毒者指一種危害甚烈的異氣,或稱疫癘之氣,具有較強傳染性的邪氣。《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時行病毒之邪。人感時行病毒而病感冒則為時行感冒。
病邪與正氣失調有關
六淫病邪或時行病毒能夠侵襲人體引起感冒,除因邪氣特別盛外,總是與人體的正氣失調有關。或是由於正氣素虛,或是素有肺係疾病,不能調節肺衛而感受外邪。即使體質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勞、饑餓而機體功能狀態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濕,或餐涼露宿,冒風沐雨,或氣候變化時未及時加減衣服等,正氣失調,腠理不密,邪氣得以乘虛而入。
因此,感冒是否發生決定於正氣與邪氣兩方麵的因素,一是正氣能否禦邪,有人常年不易感冒,即是正氣較強常能禦邪之故,有人一年多次感冒,即是正氣較虛不能禦邪之故,“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提示了正氣不足或衛氣功能狀態暫時低下是感冒的決定因素。二是邪氣能否戰勝正氣,即感邪的輕重,邪氣輕微不足以勝正則不病感冒,邪氣盛如嚴寒、時行病毒,邪能勝正則亦病感冒,所以邪氣是感冒的重要因素。
由於四時六氣不同,人體素質之差異,在臨床上有風寒、風熱和暑熱等的不同證候,在病程中還可見寒與熱的轉化或錯雜。感受時行病毒者,病邪從表入裏,傳變迅速,病情急且重。
【貼心提示】
感冒患者的臨床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疼,鼻塞聲重,鼻流清涕,咽癢咳嗽,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等。宜多吃發汗散寒食品,如蔥、大蒜、豆腐、薑湯等,忌吃油膩、黏滯、酸腥、滋補的飲食,忌吃生冷性屬寒涼的食物。
【語錄鏈接】
形寒欲冷必傷肺。
——中醫諺語
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中醫諺語
舌常抵上齶,任督兩脈通。
封嚴嗓子眼,喉嚨水淋淋。
病菌被溶化,感冒拒門外。
——諺語
外感風寒,從毛竅而入,必從毛竅而出,故傷寒發熱症,首重發表解肌。
——《症因脈治·傷寒總論》
2.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
發熱是一種症狀,一般以體溫升高和病人有發熱的感覺為依據。現代醫學認為體溫超過37℃以上才算發熱,這種觀點,傳統中醫學對其有不同的看法。傳統中醫認為,除體溫有明顯升高外,還有機體各器官活動的改變,如麵紅、目赤、五心煩熱、溲黃、便結等,即使體溫沒有明顯上升,亦認為是熱象。
現代醫學認為發熱的原因,是有機體對高分子刺激作出適應性的反應,這些刺激物種類繁多,一般以細菌、病毒、黴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蟲感染最常見。但是中醫學認為,六淫邪氣、七情因素,以及飲食、勞倦、房事等都能對人體有害刺激,引起機體發熱反應。
六淫邪氣
古人說:“太陽中風,發熱無汗。”“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毛發直,皮膚閉,而發熱。”“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等,都是說明“風”、“寒”、“暑”等六淫邪氣對人體的刺激是為發熱的病因。
七情因素
古人認為喜、怒、憂、思、驚、恐、悲等精神因素對人體有很大影響,並能引起很多疾病和發熱反應,古人說:“五誌過極皆為火”,例如肝主木,在誌為怒,大怒傷肝,肝鬱火旺引起發熱。
飲食不慎
古人認為胃氣為本,如果飲食不節,脾胃受傷,便能影響消化吸收功能,產生疾病。例如過食厚味就能生濕、生熱,宿食停滯久而化熱。
房事不節
古人認為色欲過度損傷精氣,而腎陰、腎陽因此虧損,以致陰虛火旺,骨蒸發熱,或命門火衰而出現陽痿、心悸、腰酸膝軟、小便清冷等。
勞倦過度
古人認為勞則氣耗,過勞就會損傷脾氣,出現氣力衰少,動則氣喘、自汗,或發熱、心煩不樂等。
以上是中醫對發熱病因的認識,基本上與現代醫學觀點是一致的,比較突出的是傳統中醫學更加強調七情因素在引起發熱反應上的意義。
【貼心提示】
外感發熱初起,病邪尚未入裏化熱,或疫毒熱邪暫居衛表,正邪相爭的病機及其症狀,與感冒頗為相似,二者很難區別,隻有在治療中動態觀察才能鑒別。風寒發熱症狀宜多吃辛溫發汗散寒的食物,如生薑、蔥白、辣椒、大蒜、洋蔥、香菜、南瓜、大白菜、赤豆、紅糖、金橘、杏子、山楂等,忌吃鴨肉、兔肉、蚌肉、蜆肉、螃蟹、螺螄、生荸薺、生藕、生黃瓜、生蘿卜、芹菜、綠豆芽、馬蘭頭、西瓜、香蕉等。
【語錄鏈接】
熱病得熱而解者,猶暑極反涼,猶火鬱發之之義也。
——《紅爐點雪》
夫熱症可以用熱者,一則得熱則行也,一則以熱能引熱,使熱外出也,即從治之法也。
——《理瀹駢文》
3.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
頭痛在中醫學中又稱“腦風”、“頭風”、“骨風”等。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絡皆循頭麵,厥陰經上會於巔頂,故頭痛可根據發病部位之異而分類。大抵太陽經頭痛,多在頭後部,下連於項;陽明經頭痛,多在前額部及眉棱等處;少陽經頭痛,多在頭之兩側,並連及耳部;厥陰經頭痛,則在巔頂部位,或連於目係。頭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內傷兩大類。
外感頭痛
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臥當風,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上犯於頭,清陽之氣受阻,氣血不暢,阻遏絡道而發為頭痛。外邪中以風邪為主,因風為陽邪,“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巔高之上,唯風可到”。但“風為百病之長”、六淫之首,常挾寒、濕、熱邪上襲。
若風挾寒,寒為陰邪傷陽,清陽受阻,寒凝血滯,絡脈急而痛;若挾熱邪,風熱上炎,侵擾清空,氣血逆亂而痛;若挾濕邪,濕性黏滯,濕蒙清陽,頭為“清陽之府”,清陽不布,氣血不暢而疼痛。外邪所致頭痛,其病機如《醫碥·頭痛》所說“六淫外邪,唯風寒濕三者最能鬱遏陽氣,火暑燥三者皆屬熱,受其熱則汗泄,非有風寒濕襲之,不為害也。然熱甚亦氣壅脈滿,而為痛矣”。
內傷頭痛
情誌鬱怒,長期精神緊張憂鬱,肝氣鬱結,肝失疏泄,絡脈失於條達拘急而頭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惱怒太過,氣鬱化火,日久肝陰被耗,肝陽失斂而上亢,氣壅脈滿,清陽受擾而頭痛。
飲食不節,素嗜肥甘厚味,暴飲暴食,或勞傷脾胃,以致脾陽不振,脾不能運化轉輸水津,聚而痰濕內生,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下降,清竅為痰濕所蒙;或痰阻腦脈,痰淤痹阻,氣血不暢,均可致腦失清陽、精血之充,脈絡失養而痛。如丹溪所言“頭痛多主於痰”。飲食傷脾,氣血化生不足,氣血不足以充營腦海,亦為頭痛之病因病機。
先天稟賦不足,或勞欲傷腎,陰精耗損,或年老氣血衰敗,或久病不愈,產後、失血之後,營血虧損,氣血不能上營於腦,髓海不充則可致頭痛。風、火、痰、淤、虛為致病之主要因素。邪阻脈絡,清竅不利;精血不足,腦失所養,為頭痛之基本病機。
【貼心提示】
頭痛發作時,痛連項背,遇風尤劇,惡風畏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頭為諸陽之會,風寒外襲,循太陽經上犯巔頂,清陽之氣被遏,故頭痛乃作。太陽經主一身之表,其經脈上行巔頂,循項背,故其痛連及項背。頭痛時宜食生薑、大蔥、胡椒、紅糖等祛風散寒的食物,宜做湯、粥,趁熱食用,以利發汗。不宜食生冷肥膩,以免損傷脾胃,使邪氣滯留。
【語錄鏈接】
六淫外邪,唯風寒濕三者最能鬱遏陽氣,火暑燥三者皆屬熱,受其熱則汗泄,非有風寒濕襲之,不為害也。然熱甚亦氣壅脈滿,而為痛矣。
——《醫碥·頭痛》
4.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
眩暈是臨床常見的多發病,又是其他疾病所伴發的一種症狀。中醫學認為,眩暈的發生多與肝關係密切,具體引發該症的因素有如下幾點。
情誌內傷
情誌內傷,素體陽盛,加之惱怒過度,肝陽上亢,陽升風動,發為眩暈;或因長期憂鬱惱怒,氣鬱化火,使肝陰暗耗,肝陽上亢,陽升風動,上擾清空,發為眩暈。
飲食不節
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胃虛弱,氣血生化無源,清竅失養而作眩暈;或嗜酒肥甘,饑飽勞倦,傷於脾胃,健運失司,以致水穀不化精微,聚濕生痰,痰濕中阻,濁陰不降,引起眩暈。
外傷原因
頭部外傷或手術後,氣滯血淤,痹阻清竅,發為眩暈。
先天不足
體虛、久病、失血、勞倦過度,會導致眩暈。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腎精不充,或者年老腎虧,或久病傷腎,或房勞過度,會使腎精虧虛,不能生髓,而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虛,是發生眩暈之源。
而腎陰素虧,肝失所養,以致肝陰不足,陰不製陽,肝陽上亢,亦會發為眩暈。
大病久病或失血之後,虛而不複,或勞倦過度,氣血衰少,氣血兩虛,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皆能發生眩暈。
【貼心提示】
眩暈者常會有耳鳴、頭痛等症狀,若因煩勞或惱怒而頭暈、頭痛加劇時,會有麵頰潮紅,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等症狀。您要是發現上述病症,可吃一些具有清瀉肝熱、養陰平肝作用的食物,如絲瓜、冬瓜、瓠子、黃瓜、萵苣、綠豆芽、金針菜、空心菜、茭白、槐花、旱芹、海蜇、白菊花、鬆子仁、天麻、馬蘭頭、決明子、荷葉、菊花腦等。切忌吃辛辣香燥、性熱助火的食品。
【語錄鏈接】
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謂之旋轉。
——《黃帝內經·素問·玄機原病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