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藏象——髒病難治,腑病易治
髒宜藏,腑宜通,髒腑之體用各殊。
——中醫諺語
1.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黃帝內經·藏象篇》
心,位於胸腔之內,隔膜之上,兩肺之間,形似倒垂未開之蓮蕊,外有心包護衛。中醫理論認為,心的功能是主陽氣,主血脈、主神誌。首先是主陽氣,其次是主血脈,主神誌。因而心髒如發生病理變化,首先是陽氣方麵的虧損,其次才是血脈的損害。
主陽氣
中醫學認為,心髒不停地跳動,是靠“心主陽氣”的功能來實現的。所以,《黃帝內經·素問·六節髒象論》說:“心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說:“陽中之陽,心也。”“心屬火”。《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心為火髒。”所謂“夏氣”、“太陽”、“陽中之陽”都是指心髒中存在著一種陽熱之氣,相當於“熱能”,所以古人都用“火”來形容它。這種具有火熱性質的陽氣,經常要保持一定的量來維持生理功能,諸如血液的循環、脾胃的運化、腎水的溫煦等,都不能缺少這種陽氣。這種陽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主血脈
心之大腦為人體中樞,一分一秒不可斷血,而且占人體供血量之大部,是重點供血對象,血脈就成了心大腦的“衣食父母”,如魚與水、草木與陽光,血與心大腦在功能上密切聯係,為不可分割的一個係統。反過來,心大腦對血脈必然有強大的管理機製。如此就形成了係統科學的命名,稱為“心主血脈”。其次,精指核酸、蛋白質、細胞及其形成的腦髓,心大腦以腎精之腦髓為體,在功能態時,發生了“精動為血”的變化,靜態的腎水變成了動態的心火,腎精化氣或釋放元氣,元氣作功成為心的神明。故心大腦對“精動為血”非常關注,有相關機製保障及時足量的精動為血,謂之心主血。上述證明,都是向心供血,也可以說是心大腦以血為食,即心食血。
主神誌
神誌,即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現代生理學認為,人的精神思維活動,是大腦的功能,即大腦對客觀外界事物的反映。但中醫學認為,心主神誌。所以,《黃帝內經·靈樞·邪客篇》說:“心者,精神之所舍也。”《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又說:“任物者謂之心。”也就是說,能擔任反映客觀事物這種功能活動的是心髒。這一認識,幾千年來廣泛流傳於人民群眾之中,故有心情、心意、心思、心願等詞語,成為人們的習慣語言。而心所營運的血液,又是神誌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說:“心藏脈,脈舍神。”脈,就是血脈。可見心主神誌的功能與它營運血液的作用是分不開的,心所營運的血脈充盈,則神誌清晰,思考敏捷,精神旺盛。
總之,心主神誌的功能必須在心主陽氣、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時,才能相互為用,互相促進。心髒具有充分的陽氣,才能營運血脈。有足夠的血脈,才能蘊蓄陽氣,安神定誌。隻有具備寧靜的神誌,才能較好地支配陽氣和血脈的正常生理功能。
【貼心提示】
簡單改變一下生活方式,有助於降低患心髒病的風險,這裏有一些您可以參照的非常有效的預防辦法,包括合理飲食、堅持鍛煉、營養補充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第一,合理飲食。選擇能降低膽固醇和有益於心髒健康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包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魚類,大豆,堅果和全穀類的麵包、食物。
第二,堅持鍛煉。預防心髒病最好的藥方就是有氧運動。有氧運動能擴張血管,因而能降低高血壓和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第三,65歲以前,建議您應該至少每隔一年檢查一次血壓。到了65歲,就至少要每年檢查。這樣預測心髒病發作風險的效果比以膽固醇含量的預測效果要好。
【語錄鏈接】
心痹者,脈不通。
——《黃帝內經·素問·痹論》
諸血者,皆屬於心。
——《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
——朱震亨
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
——《黃帝內經·靈樞·邪客》
2.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黃帝內經·藏象篇》
肺位於胸中,上通喉嚨,左右各一,在人體髒腑中位置最高,故稱肺為華蓋。中醫認為,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通道;助心行血而貫通血脈,通調水道,參與水液代謝,輸精於皮毛,主一身之表。
主氣
肺統司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語音、聲音、呼吸的強弱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宗氣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與由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相結合而成,積於胸中,它既是營養人體的物質,又是人體機能活動的動力。肺是主管呼吸的,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肺從自然界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實現了體內氣體的交換,從而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如肺的功能異常,可出現咳嗽、呼吸無力等症狀。
助通
肺髒嬌嫩,不能耐受寒熱,容易被邪氣侵襲。鼻子是肺髒的外竅,與喉相通,是呼吸係統的第一道關口,所以外邪侵襲肺髒時,多從鼻喉而入,出現鼻塞、流涕等。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是一身之表,人體的防禦屏障,依賴肺所轉輸而來的營養物質來濡養,所以感受外邪,首先犯肺。若肺的功能失調,則抵禦外邪侵襲的能力減退,容易感冒、多汗等。
肺喜潤惡燥,六邪中的燥邪最容易傷肺,灼傷肺津,出現幹咳少痰、喘息胸痛等。飲食不當會使機體正氣損失,防禦功能減退;悲傷過多也會導致肺氣耗損;痰飲淤血也會影響肺髒功能的正常發揮。
【貼心提示】
按中醫的五行學說,肺屬金,秋天正是肺的髒氣最旺,功能最強的時候,因此建議您養肺最好在秋季進行。
【語錄鏈接】
五髒六腑俱受氣於肺。
——巢元方
肺為五髒之天。
——汪綺石
肺體屬金,譬若鍾然,鍾非叩不鳴。
——程國彭
肺為清虛之府,其氣能下行,以製節諸髒。
——唐容川
肺清則氣行,肺濁則氣壅。
——李用樟
肺為水之上源,肺氣行則水行。
——唐容川
3.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黃帝內經·藏象篇》
肝位於上腹部,橫膈之下。肝髒是人體內最大的腺體,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和膽本身直接相連,又互為表裏。肝的經脈循行於脅肋、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故這些部位的病症多從肝論治。
主疏泄
肝主疏泄,泛指肝氣具有疏通、條達、升發、暢泄等綜合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調節精神情誌,促進消化吸收,以及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三方麵。
(1)調節精神情誌。中醫認為,人的精神活動除由心所主外,還與肝的疏泄功能有關。肝的這一功能正常,人體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情誌活動,表現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理智靈敏;疏泄不及,則表現為精神抑鬱、多愁善慮、沉悶欲哭、噯氣太息、胸脅脹悶等;疏泄太過,則表現為興奮狀態,如煩躁易怒、頭暈頭痛、失眠多夢等。
(2)促進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有助於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響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排泄,從而出現消化功能異常的症狀,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噯氣泛酸,或腹脹、腹瀉等,中醫稱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
(2)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響著氣機的調暢。如肝失疏泄,氣機阻滯,可出現胸脅、乳房或少腹脹痛。氣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若肝失疏泄,氣滯血淤,則可見胸脅刺痛,甚至血積、腫塊,女子還可出現經行不暢、痛經和經閉等。
主藏血
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當人體在休息或情緒穩定時,機體的需血量減少,大量血液貯藏於肝。當勞動或情緒激動時,機體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其所儲藏的血液,以供應機體活動的需要。如肝藏血的功能異常,則會引起血虛或出血的病變。若肝血不足,不能濡養於目,則兩目幹澀昏花,或為夜盲;若失於對筋脈的濡養,則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
開於目
目的視覺功能主要依賴肝之陰血的濡養,肝的經脈又上連目係。因此,肝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來。例如,肝血不足可出現視物模糊、夜盲;肝陰虧損,則兩目幹澀、視力減退;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
主筋爪
筋的活動有賴於肝血的滋養。肝血不足,筋失濡養可導致一係列症狀。若熱邪熾盛,灼傷肝的陰血,可出現四肢抽搐、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中醫稱之為“肝風內動”。
“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為筋之餘”之說。肝血充足,則指甲紅潤、堅韌,肝血不足,則爪甲枯槁、軟薄,或凹陷變形。
【貼心提示】
養肝的最好方式是食療調理,如感到困倦、胃脘脹悶,可服用香薷、厚樸、扁豆等;如感到氣短、咳嗽、胸悶等,可服用太子參、黃芪、山藥等;如感到口舌幹燥,或發熱咳嗽等,可服用玉竹、貝母、百合、枇杷葉等;如感到肝區脹悶不舒,可食用一些酸甘之品,既潤肺燥,又補益肝氣,如酸棗仁、枸杞、五味子、麥冬等。日常飲食方麵則要多吃含豐富纖維的蔬菜,如冬瓜、木耳、芹菜等,肉類盡量選擇禽類,如雞肉。可多吃魚,因為蛋白質好消化,但過多的高蛋白食物也會加重肝髒負擔。
【語錄鏈接】
心為生血之源,肝為藏血之髒。
——吳昆
肝木由脾土而升,膽木由胃土而降。
——吳達
肝氣條達,氣機調暢,則髒腑氣機升降有序,出入有節,氣血和調。
——中醫諺語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肝主身之筋膜,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幹,筋膜幹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黃帝內經·素問·痿論》
4.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黃帝內經·藏象篇》
膽居六腑之首,又隸屬於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狀,若懸瓠,附於肝之短葉間。中醫認為,膽有經脈與肝的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裏關係,故《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說:“肝合膽”。其生理功能是貯藏並排泄膽汁和對事物的決斷能力。
藏排膽汁
膽汁,別稱“精汁”、“清汁”,來源於肝髒。膽汁由肝髒形成和分泌出來,然後進入膽腑貯藏、濃縮之,並通過膽的疏泄作用而入於小腸。膽汁“感肝木之氣化而成,入食後小腸飽滿,腸頭上逼膽囊,使其汁流入小腸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傳渣滓。若膽汁不足,則精粗不分,糞色白潔而無黃。”肝膽同屬木行,一陰一陽,表裏相合。“膽者,肝之腑,屬木,主升清降濁,疏利中土。”故膽腑亦具疏泄之功,但膽的疏泄須賴肝氣疏泄而行其職。
貯藏於膽腑的膽汁,由於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腸中,以促進飲食物的消化。若肝膽的功能失常,膽的分泌與排泄受阻,就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現厭食、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若濕熱蘊結肝膽,以致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浸漬肌膚,則發為黃疸,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特征。膽氣以下降為順,若膽氣不利,氣機上逆,則可出現口苦、嘔吐黃綠苦水等。
膽主決斷
膽主決斷,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過程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膽主決斷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以維持和控製氣血的正常運行,確保髒器之間的協調關係有著重要的作用。故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精神心理活動與膽之決斷功能有關,膽能助肝之疏泄以調暢情誌。肝膽相濟,則情誌和調穩定。膽氣豪壯者,劇烈的精神刺激對其所造成的影響不大,且恢複也較快。所以說,氣以膽壯,邪不可幹。膽氣虛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時,則易於形成疾病,表現為膽怯易驚、善恐、失眠、多夢等精神情誌病變,常可從膽論治而獲效。
調節氣機
膽合於肝,助肝之疏泄,以調暢氣機,則內而髒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縱橫往來,並行不悖,從而維持髒腑之間的協調平衡。膽的功能正常,則諸髒易安,故有“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之說。
人體是一個升降出入氣化運動的機體,肝氣條達,氣機調暢,則髒腑氣機升降有序,出入有節,而陰陽平衡,氣血和調。膽為腑,肝為髒,髒腑之中髒為主。因為肝為陰木,膽為甲木,為陽中之少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陰為陽基,陽為陰統,陽主陰從,即陰之與陽,陽為主導。膽為陽木,而肝為陰木,陽主陰從,故謂“十一髒取決於膽”。
總之,“十一髒取決於膽”旨在說明在思維活動中,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肝膽相互為用,而非指膽具“五髒六腑之大主”的作用。膽之決斷必須在心的主導下,才能發揮正常作用。
【貼心提示】
許多事實證明,膽道疾病與飲食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在這裏為您提出以下的養膽建議。
第一,做到清淡飲食,最好是少吃或者不吃油炸食品、肉湯等,以避免膽囊過度緊縮和膽汁分泌增加。
第二,養成經常飲水的好習慣。大量飲水既可稀釋膽汁,使膽汁不易形成膽石,也可在膽汁代謝失衡,即膽石形成初期將膽石前期物質或小膽石衝刷入胃腸而排泄掉,防止了膽結石的發生。
第三,要做好定時進餐,餐間避免零食,以防止膽囊不斷受到刺激而增加膽囊收縮和膽汁分泌。
第四,多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容易消化的食物可以減輕對膽囊等消化器官的負擔,如麵片、玉米粥、豆漿、蛋類、菠菜、小白菜等。
第五,飲食不宜吃得太飽,以免膽囊過度收縮,使膽汁分泌增加。
【語錄鏈接】
肝之餘氣,溢入於膽,聚而成精。
——《東醫寶鑒》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二銖,盛精汁三合。
——《難經四十二難》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髒腑病形》
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餘髒從之,所以十一髒取決於膽也。
——《脾胃論》
5.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黃帝內經·藏象篇》
膻中是中醫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膻中一詞,最早見於《黃帝內經》,但含義綜合各家觀點,有以下三種。
部位名
人體部位名,指前胸正中,兩乳之間的部位,為膻中穴所在之處。其部位近心肺,為宗氣發源地,能助心肺運輸氣血,協調陰陽,使精神愉快,故比喻為臣使之官。
經穴名
經穴名,出自《黃帝內經·靈樞·根結》,別名元兒、上氣海。屬任脈。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心包之募穴,八會穴之氣會。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指心包
《黃帝內經·靈樞·脹論》:“膻中者,心主之宮城。心主包絡,位居膻中,而代君行令,故為臣使之官。”
【貼心提示】
膻中穴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其主治病症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難、咳嗽、過胖、過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治病時,膻中穴上常施指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