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藏象——髒病難治,腑病易治(2 / 3)

指壓要訣是一邊緩緩吐氣,一麵用力按穴位6秒鍾,如此重複6次。

另外,與下列穴位配伍,可治療更多疾病。

配華蓋,有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短氣不得息、咳喘。

配厥陰俞,屬俞募配穴法,有寬胸利氣,寧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失眠、怔忡、喘息。

配大陵、委中、少澤、俞府,有通經活絡,清熱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癰、胸痛。

配少澤,有通經活絡,益氣養血的作用,主治乳少、胸脅悶脹。

【語錄鏈接】

膻中者,在胸中兩乳間,為氣之海。然心主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氣,以分布陰陽。氣和誌適,則喜樂由生;分布陰陽,故官為臣使也。

——王冰

主化氣而承治節,宣神明者也,是行君相之令,故曰臣使。

——吳昆

膻中者,為氣之海。

——《黃帝內經·靈樞·海論》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

——《黃帝內經·靈樞·脹論》

6.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

——《黃帝內經·藏象篇》

胃,居於膈下,腹腔上部,中醫將其分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上脘,包括賁門;中部稱中脘,即胃體部位;下部稱下脘,包括幽門。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與腐熟水穀,胃以降為和,與脾相表裏。

胃主受納、腐熟水穀

受納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於胃,故稱胃為“太倉”、“水穀之海”。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營養,故又稱胃為“水穀氣血之海”。《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說:“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是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容納於胃中的飲食水穀,經過胃的腐熟後,下傳於小腸以進一步消化吸收。如果胃的這一功能發生障礙,可出現食欲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胃脘脹痛等。

胃的受納、腐熟水穀功能必須與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故脾胃對飲食水穀的消化吸收功能概括為“胃氣”。胃氣的盛衰有無,直接關係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存亡。因而又稱脾胃為人的“後天之本”。

胃主通降、以降為和

通,就是通暢。降,就是下降。飲食物經食道進入胃中,經胃受納腐熟後再下傳小腸,在這一過程中,胃必須保持暢通狀態,才能使飲食物的運行暢通無阻。保持“通”的狀態,有賴於胃氣的推動作用。

胃主通降,相對於脾的升清而言,則是降濁。濁,此指飲食水穀,如《黃帝內經·靈樞·陰陽清濁》說:“受穀者濁”,“濁者下走於胃”。胃主降濁,主要是指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糜,在胃氣的推動下而下降腸道。

胃失通降,即為病理狀態。若胃氣虛弱,傳送無力,致飲食停滯胃中,產生胃脘脹滿疼痛、食少等症;若胃氣不降,甚則上逆,產生胃脘脹滿、噯氣、呃逆、嘔吐等症。

在藏象學說中,常以脾升胃降來概括整個消化係統的功能活動。胃氣的通降作用,不僅作用於胃本身,而且對整個六腑係統的消化功能狀態都有重要影響,從而使六腑都表現為通降的特性。胃與其他的腑,一通則皆通,一降則皆降。在中醫學中,對小腸將食物殘渣下傳於大腸,以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活動,也用胃的通降來概括,將大便秘結也列入胃失通降之症。因此,胃之通降,概括了胃氣使食糜及殘渣向下輸送至小腸、大腸和促使糞便排泄等的生理過程。

【貼心提示】

俗話說,胃病“三分治,七分養”,七分養主要就是需要保持有節製的飲食,這其中包括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並且不能暴飲暴食等。

【語錄鏈接】

五藏皆稟氣於胃。

——《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

胃氣一敗,百藥難施。

——李中梓

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

——張介賓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

——餘師愚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葉桂

脾喜剛燥,胃喜柔潤。

——葉桂

脾土濕則清氣不升,胃土逆則濁陰不降。

——吳達

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

——《黃帝內經·靈樞·師傳篇》

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

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勝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勝毒也。

——《黃帝內經·靈樞·論痛篇》

7.脾者,諫議之官,智周出焉

——《黃帝內經·藏象篇》

脾位於腹腔的左上方,於腺胃右側,呈不正的球形。呈暗紅色,質軟而脆,當局部受暴力打擊時,易破裂出血。中醫認為,脾屬髒,其主要功能是主運化、主升清和統攝血液。

主運化

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包括運化水穀精微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麵。

(1)運化水穀精微,即指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並轉輸其精微物質的作用。中醫認為,飲食物經脾、胃消化吸收後,須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穀轉化為精微物質,並依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才能將水穀精微布散於全身,從而使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等各個組織、器官得到充足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脾的運化水穀精微功能旺盛,則飲食水穀方能化為精微,生成精、氣、血、津液,以充養人體,進行正常生理活動。反之,若脾失健運,則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消化不良,以至倦怠、消瘦等氣血生化不足的病變。

(2)脾的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脾的這一功能正常,能防止水液在體內停滯,也就是能防止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生成。反之,就會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生濕、痰、飲等致病因素而發生多種疾病,如水腫、泄瀉等。

主升清

脾主升清。“升”即上升之意。“清”是指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脾主升清概括了脾的生理功能特點,體現在以下兩方麵。

(1)將水穀精微物質上輸於心、肺,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

(2)主升提,以維持機體內髒的正常位置。所以若脾失升清,則水穀精微上升布散失職,則可出現神疲乏力、頭目眩暈、腹脹泄瀉等症,故《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脾氣下陷,則可引發內髒下垂,如胃下垂、子宮脫垂等,或發為久泄脫肛等病症。

主統血

脾主統血,是指脾能統攝、控製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於脈內,而不溢出於脈外。如脾氣虛弱,失去統血的功能,則血不循經而溢於脈外,可出現某種出血症,如便血、皮下出血、子宮出血等,並伴有一些脾氣虛的症狀。

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飲食口味及食欲的正常與否,與脾的運化功能有密切關係。脾氣健運,則口味和食欲正常。反之,若脾失健運,則可出現食欲的減退或口味的異常,如口淡無味、口甜、口膩等。口唇的色澤與全身的氣血是否充盈有關,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澤是否紅潤,實際是脾運化功能狀態的外在體現。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人體有賴於脾所運化的水穀精微的營養,才能使肌肉豐滿發達,四肢活動有力。因此脾的運化功能健全與否,往往直接關係到肌肉的壯實與瘦削以及四肢功能活動正常與否。若脾虛不健,肌肉失其營養,則逐漸消瘦或萎軟鬆弛,四肢則萎廢不用。

【貼心提示】

由於體力主要是指四肢的活動能力,因此,能夠補脾、健脾、養胃的食物皆可增力。補脾、健脾的食物和中藥有山藥、榛子、牛肉、狗肉、葡萄、大棗等。

【語錄鏈接】

四季脾旺不受邪。

——張機

脾胃乃百病之源,然每惡寒而喜熱。

——戴良

脾為百骸之母。

——汪綺石

瀉皆本於土濕,濕皆本於脾虛。

——李中梓

脾統血,脾氣虛則不能收攝;脾化血,脾氣虛則不能運化。

——張介賓

升降之機者,在乎脾土之健運。

——章楠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葉桂

脾為孤髒,中央土以灌四旁。

——《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

8.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黃帝內經·藏象篇》

大腸是從盲腸到肛門這一段的腸體。大腸的腸腔表麵有許多囊狀膨隆,分為盲腸、結腸和直腸,在腹腔內圍成框形,腔的大小與其內容物的充盈有關。中醫將大腸歸屬於腑,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水分和貯存食物的殘渣,形成糞便。

盲腸

盲腸是大腸的起始部,下端為膨大的盲端,左側與回腸末端相連,上續升結腸,以回盲瓣與升結腸及回腸為界。回盲瓣是由回腸末端突入盲腸所形成的上、下兩個半月形的瓣。此瓣的作用為阻止小腸內容物過快地流入大腸,以便食物在小腸內充分消化吸收,並可防止盲腸內容物逆流到回腸。盲腸位於右骼窩內,高位盲腸可在骼窩上方,甚至到達肝右葉下方,低位盲腸可到達小骨盆內。

結腸

結腸有吸收、分泌、消化和排糞作用。結腸的吸收功能以後半結腸為最強,主要吸收水分和鈉,也吸收少量鉀、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和一些藥物。結腸每日吸收460毫升鈉和350~2000毫升水。雖然24小時通過回盲瓣到盲腸的食糜500~1000毫升,但經過結腸和直腸吸收後僅從肛門排出150毫升。若結腸功能發生紊亂,就可影響吸收,甚至發生腹瀉、便秘和腹脹等。若吸收過量,又可導致水中毒、血氯過高和酸中毒等。

結腸黏膜內有杯狀細胞,可分泌堿性液體,保護結腸黏膜,潤滑大便,以助排便。結腸不產生酶,無消化作用,但有細菌消化作用。結腸內有很多細菌,大腸杆菌占70%,厭氧杆菌占20%,此外還有鏈球菌、變形杆菌、葡萄球菌等,也有少量原生物和螺旋體。腸細菌對產生生理需要的物質有重要作用。如食物內缺乏維生素時,在腸內可根據人體的需要調節合成維生素,這些細菌消化纖維素,合成各種維生素,如維生素K、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H、維生素B12等。如長期用抗生素,可導致維生素合成和吸收不良,引起維生素缺乏症。

直腸

直腸的主要功能是貯存糞便、引發便意及排泄糞便。糞便進入直腸後,直腸通過其腸壁的感受器發出衝動,衝動經神經傳至大腦而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正常人的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閾值,當壓力達到此值時,就可以引發便意。但如果經常對便意予以製止,使直腸不能及時排空,直腸長期接受糞便的壓力刺激,直腸便會對這種刺激失去敏感性,因而也就不能引發便意,加之大便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過長,水分被吸收,又能加重排便困難。這是產生便秘的常見原因之一。

【貼心提示】

許多事實證明,食用澱粉類食物越多,小腸、胃、結腸和直腸癌的發病率就越低,因為,食用澱粉能夠直接抑製大腸細菌繁殖,防止大腸內壁可能致癌的細胞產生,所以為了腸道健康,請適當吃些澱粉類食物。

【語錄鏈接】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醫學諺語

大腸主津,小腸主液。

——李杲

9.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黃帝內經·藏象篇》

小腸位於腹中,上端接幽門與胃相通,下端通過闌門與大腸相連。小腸與心互為表裏,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中醫認為小腸屬腑,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

受盛化物

受盛,即接受、貯盛,凡胃所受納之飲食物,皆受盛於小腸;化物,即消化飲食物。由於小腸比較長,所以飲食物在小腸中停留較長一段時間,進行著進一步的消化,這就是小腸的“化物”。小腸接受胃所傳遞的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並須在小腸內停留比較長的時間以利於進一步消化,故稱其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受盛化物的功能與脾、胃、肝、膽有著密切關係。胃受納腐熟後,初步消化過的食物在胃氣下降的前提下,才會有小腸的受盛。小腸內進行的化物,又是脾主運化功能的一個方麵的體現。在肝膽的疏泄作用下,將膽汁排入小腸,參與小腸的化物過程。經過這樣的進一步消化過程,原先的食糜就變化為可以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和食物殘渣的混合物。

泌別清濁

泌,即分泌,使包含的液體流出;別,即分別,使不同的物質分出;清,指水穀之精微;濁,指食物之糟粕。泌別清濁,就是指小腸將消化好的食物,分別為水穀精微和食物殘渣兩個部分,將水穀精微吸收,把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在吸收水穀精微的同時,也吸收大量水液,故又稱“小腸主液”。

另外,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還與尿液的量有關。如果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正常,則大小便正常;如果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異常,則大便變稀薄,而小便短小,也就是說,小腸內的水液量的多少與尿量有關。

小腸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的功能,實際上是脾胃升清降濁功能的具體表現,因此,小腸功能失調,即可引起濁氣在上的腹脹、腹痛、嘔吐、便秘等症,又可引起清氣在下的便溏、泄瀉等症。

【貼心提示】

消瘦的人,如果沒有脾胃原因,多是由小腸吸收不好引起的,為此,建議您可以采用食療進行恢複。飲食主要以清淡為主,一定要克服過辣過鹹的飲食習慣,因為過辣過鹹對胃損害比較嚴重,同時不要空腹喝茶、咖啡,也不要有喝濃茶的習慣。肉類以一天100~150克為宜,不要采用煎、炸的烹調方法,用蒸、煮、燒、燉的烹調方法。

【語錄鏈接】

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穀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類經藏象類》

小腸較大腸細而長,上接於胃,下連大腸,居腹之中部。凡胃中所納食物,皆輸於小腸,由小腸下口分別滓穢入大腸,水液入膀胱,故曰受盛之腑。

——《中國醫學大辭典》

10.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黃帝內經·藏象篇》

腎位於脊柱兩側,緊貼腹後壁,居腹膜後方。中醫學認為腎是人體極其重要的器官,五髒之一。其功能除了具有泌尿係統的功能外,還包括了生殖分泌及神經係統的部分功能。《黃帝內經》雲:“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說明腎髒的伎能精巧,對全身的活動和生殖發生強大的作用。

腎主水

腎主水,是指腎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曰:“腎者水藏,主津液。”機體水液代謝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它在肺、脾、胃、腎、腸、膀胱、三焦等的綜合作用下完成,其中腎起著主宰作用。腎主水的功能通過腎的氣化作用而實現,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麵。

(1)腎的氣化功能是津液代謝的動力。《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曰:“腎者牝髒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津液也。”腎位於下焦,接納肺通調水道輸送來的津液,將清者蒸騰於上,再輸送到肺及全身,發揮其滋養濡潤作用;濁者下輸膀胱,化為尿液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