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腎為肺脾氣化之根。腎藏精,為元氣化生之源。元氣具有激發、促進各髒腑功能的作用。其中肺對津液的宣肅,脾對津液的傳輸,其動力皆源於腎。
(3)腎是調節尿液排泄、維持機體津液代謝平衡的重要器官。正常情況下,機體津液排泄正常與否是決定津液代謝是否平衡、協調的關鍵因素。津液排泄有呼吸、汗液分泌、排尿三條途徑,與肺腎相關。《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曰:“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下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與氣。”尿液排泄作為機體津液排泄的主要途徑,在維持津液代謝平衡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尿液生成與排泄均有賴腎的氣化作用調控。
人體排尿,一是排除機體必須清除的廢濁之液,二是排除人體剩餘水液,後者是腎調節、維持體內津液平衡的功能體現。當機體攝水量多或天冷無汗、少汗,體內剩餘津液增加時,腎通過氣化作用,將多餘的水分輸注膀胱,與廢濁之液一道排出體外,此時尿多色淡;當機體攝水少或大暑多汗時,腎有效地控製津液排泄,故此時表現為尿少色濃。腎的這一作用不僅能維持體內津液的代謝平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緩解因汗、吐、瀉等因素造成津液喪失過多所致的不良影響。由此,前人有“腎主津液”、“腎主開合”之說。
此外,還有一說為“腎開竅於二陰”。二陰,即前陰和後陰,前陰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後陰是排泄糞便的通道。尿液的排泄雖在膀胱,但須依賴腎的氣化才能完成。因此尿頻、遺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閉,均與腎的氣化功能失常有關。糞便的排泄,本是大腸的傳化糟粕功能,但亦與腎的氣化有關,如腎陰不足時,可致腸液枯涸而便秘;腎陽虛損時,則氣化無權而致陽虛便秘或陽虛泄瀉;腎的封藏失司時,則可見久泄滑脫。
病理情況下,腎中精氣虛衰,氣化功能失常,不僅可影響肺、脾、三焦等髒腑的氣化功能,而且可直接導致腎對津液調控功能發生障礙或紊亂,表現為開合失調。如既可出現尿少、尿閉、水腫,又可出現尿多、尿清長。故《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指出:“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腎藏精
腎藏精,主人體之發育和生殖。“精”是精粹、精華的意思,分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稱生殖之精,稟受於父母,與人的生育繁殖有關。後天之精又稱髒腑之精,由髒腑化生水穀精微而成,主人體生長發育。“腎藏精”的含義有二:
(1)藏五髒六腑水穀之精氣,為“後天之精”,是維持生命、滋養人體各部組織器官並促進機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
(2)藏腎本髒之精,即“先天之精”,亦即男女媾精的精氣,這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質。它和人的生殖、生長、發育和衰老有關。這一部分精的生成、儲藏和排泄,均由腎主管。
腎是先天的根本,接受其他髒腑的精氣而儲藏起來,五髒的精氣充旺,腎精的生成、儲藏和排泄才能保持正常。
腎主骨
腎主骨,生髓。《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髒所主……腎主骨。”“主”,有主持的意思。“腎主骨”包含腎充養骨骼以及二者生理功能的聯屬關係。《黃帝內經·素問·六節髒象論》說:“脊者……其充在骨。”骨骼起支架人體的作用,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這樣的作用,依賴於骨髓的營養。骨髓由腎精所化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腎生骨髓”,髓藏於骨腔之中,以充養骨骼,所謂“腎充則髓實”。而髓的生成,為“腎主骨”提供了物質基礎。
腎主藏誌
腎主藏誌,“腎藏精,精含誌”,“恐則傷腎”。其意思是指人體的精神活動,與腎功能也有一定的關係。即神經係統的衝動和改變,可導致內分泌物功能的紊亂。
腎主納氣
腎主納氣是指腎有攝納肺氣,促進其吸清呼濁,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指出:“腎者……主臥與喘。”說明咳、喘等症與腎有關。《難經四難》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這就是說,呼吸功能與心肺肝腎均有關,而腎與氣吸入有關。腎主納氣的機理可從以下幾方麵來認識。
(1)人體氣機升降運動與自然界天地上下交感相應。肺為髒腑之華蓋,人體之精氣藉肺之肅降,下納於腎。腎為髒腑之基,腎之精氣須上達於肺。
(2)從腎與呼吸的關係來看,腎為元氣之根,腎通過潛藏於內的原氣對肺進行激發、推動和攝納而參與呼吸過程,以保證肺能有效地呼濁吸清。明代孫一奎指出:“呼吸者,根於原氣,不可須臾也。”因此,腎所納之氣也包括“肺氣”,而並非僅指通常所理解的“清氣”。
(3)從金水相生的關係來看,腎、肺為子母之髒,一主水,一主氣,金水相生,水天一所,水氣通調,百脈和調,呼吸乃得順暢。
其華在發
其華在發,是指頭發的澤潤與枯槁、生長與脫落,與腎氣的盛衰有關。青壯年腎氣充盛,頭發光澤而黑潤;老年人腎氣不足,頭發花白易脫。故頭發稀疏、脫落是腎不足,氣血兩虧的表現。
【貼心提示】
腎虧精損是引起髒腑功能失調,產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議您把養腎作為抗衰防老的重要措施來進行。首先因為冬屬水,其氣寒,主藏,所以在冬天養腎為最好,一般可以選用核桃、枸杞、狗肉、羊肉、黑芝麻、龍眼肉等食物作為溫補,同時,更要注重鍛煉身體,以取得養筋健骨,舒筋活絡,暢通血脈,增強自身抵抗力的效果。運動方式可以選用散步、慢跑、做健身操、打太極拳等。
【語錄鏈接】
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
——巢元方
衝任之本在腎。
——趙獻可
五髒之真,唯腎為根。
——趙獻可
五髒皆有精而內舍於腎,以育百骸;諸骨皆有髓而上屬於腦,以鎮諸陽;故腎為精之舍,腦為髓之海也。
——朱棣
經水出諸腎。
——傅山
水為腎之體,火為腎之用。
——吳澄
陽為汗之根,而腎為陽之宅。
——尤怡
11.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黃帝內經·藏象篇》
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關於“焦”字的含義,曆代醫家認識不一。有認為“焦”當作“膲”者,膲為體內髒器,是有形之物;有認為“焦”字從火,為無形之氣,能腐熟水穀之變化;有認為“焦”字當作“樵”字,樵,槌也,節也,謂人體上、中、下三節段或三個區域。
三焦總的功能
作為六腑之一的三焦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諸如通行元氣,運行水穀,運行水液等。又由於三焦是胸腹腔的一個大府,上、中、下分布的部位包括了其他髒腑,故三焦又包括了五髒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生理特點。
(1)通行元氣:元氣,為人體最根本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根於腎,通過三焦進入十二經脈而達於五髒六腑,故稱三焦為元氣之別使。《中藏經論》對三焦通行元氣的生理作用做了更為具體的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府,總領五髒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因為三焦通行元氣於全身,是人體之氣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氣化的場所,故稱三焦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的功能。如果元氣虛弱,三焦通道運行不暢或衰退,就會導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氣虛現象。
(2)運行水穀:水穀在人體運行道路及氣之所終始,包括飲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質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過程,用“三焦者,水穀之道路”來概括。並根據上、中、下三焦所處部位不同,對水穀運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納,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別清濁、主出的具體描述。這是以三焦運行水穀來概括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3)運行水液:人體水液代謝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是多個髒腑的一係列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如《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水液代謝雖由胃、脾、肺、腎、腸、膀胱等髒腑共同協作而完成,但人體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環流,則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實現。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與否,不僅影響到水液運行的遲速,而且也必然影響到有關髒腑對水液的輸布與排泄功能。也可以說,三焦運行水液,是對脾、肺、腎等髒腑主管水液代謝作用的綜合概括。
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則脾、肺、腎等髒腑調節水液的功能將難以實現,引起水液代謝失常和水液輸布與排泄障礙,產生痰飲、水腫等病變。
三焦各自功能
三焦的各自功能,是說三焦除了運行元氣、水穀與水液的功能外,上、中、下三焦還有各自的功能特點。
(1)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髒。心主血,推動血液運行於全身。肺主氣,主宣發肅降,將水穀精氣布散於全身。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輸布水穀精微。如《黃帝內經·靈樞·決氣》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又概括為“上焦如霧”。所謂“如霧”,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彌漫之狀,灌溉並溫養全身髒腑組織的作用。
此外,《難經》認為上焦有受納水穀的作用,如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穀之道路……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
(2)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膽等內髒。胃主腐熟,脾主運化,肝膽主疏泄,並分泌、排泄膽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並轉輸水穀精微和化生氣血的功能。《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說:“中焦……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並概括中焦的功能為“中焦如漚”。漚,是浸泡的意思。所謂“如漚”,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穀,進而化生氣血的作用。《難經》亦持此說,如三十一難說:“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
(3)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腎、膀胱及大小腸。《難經·三十一難》說:“下焦……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是說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為傳導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從大腸排出大便,一是從膀胱排出小便。如《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說:“下焦者,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就是說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貼心提示】
“調理升降氣機,是調理五髒六腑疾病的重要樞紐,而調理氣機關鍵在於調理三焦。治三焦,關鍵是通調三焦,使氣血通調,十一髒功能恢複,抵抗疾病的功能增強,故可愈百病,而治三焦通調氣機的升降為首要,氣為血之帥,氣通則血也隨之調順,氣血順則十一髒的功能方可正常。”
【語錄鏈接】
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難經·三十一難》
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
——《難經·六十六難》
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使,主持諸氣。
——《難經·三十八難》
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
——張介賓
三焦者,中瀆之腑,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
三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者,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出焉。
——《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篇》
三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有臍傍。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主內,以傳導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氣街。
——《黃帝內經·難經·營衛三焦第四》
12.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黃帝內經·藏象篇》
膀胱為錐體形囊狀彈性器官,位於小骨盆腔的前部,中醫稱它為淨腑,其生理功能是貯尿和排尿。
膀胱藏津液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對膀胱藏的“津液”,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指尿液,一是指人體中正常的水液。
(1)尿液:人體的水液代謝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水液通過脾、肺、腎、大小腸、三焦等髒腑的作用,經腎的氣化,生成尿液,下注並貯藏於膀胱,待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時將尿液排出體外。因此,膀胱藏津液,亦即膀胱的貯尿作用。
(2)水液:從津液的生成、輸布過程與膀胱的關係來看,水飲入胃,經脾運化後,將精氣上歸於肺,在肺的肅降和通調水道作用下,津液下輸入膀胱,遵循四時寒暑變化和五髒的陰陽變化規律,有目的地將水液和精氣四布,外而皮毛,內而髒腑經脈,周身內外無所不到。
津液為五穀五味所生,歸於膀胱;尿液為津液之餘,入於尿胞。以上引證,說明膀胱主藏全身有用之津液。“氣化則能出”是說膀胱所藏之津液,在腎氣的協助下,水精四布,外而充膚澤毛護表以成衛氣,內而灌溉髒腑百骸以成精血津液。多餘者,外而為汗液,下出而為尿液。
膀胱之氣化
氣化,原是我國古代哲學術語,指陰陽之氣化生萬物。這種觀點被引進醫學領域,則以“氣化”來解釋人體生命活動中,由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生理變化,包括精、氣、血、津液等的各自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膀胱之氣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若膀胱藏的是尿液,則膀胱之氣化為排出尿液;若膀胱藏的是正常津液,則膀胱之氣化為排出汗液。
膀胱氣化與其他髒腑的關係十分密切。其一,膀胱的氣化依賴於腎的氣化。膀胱與腎直接相通,二者有經脈相互絡屬,互為表裏,所以《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說:“腎合膀胱”。在生理情況下,水液經腎的蒸騰氣化,則化為津液及汗液、尿液,即腎主宰著人體整體水液代謝,而膀胱氣化功能全賴腎的蒸騰氣化。其二,膀胱氣化有賴於三焦氣化的協調。三焦既是氣機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氣化的場所,總司全身的氣化,運行水液,疏通水道,並影響著膀胱氣化及水液代謝的協調平衡。其三,膀胱氣化與肺的通調水道和脾的運化功能有關。如《血證論·髒腑病機論》說:“小便雖出於膀胱,而實則肺為水之上源,上源清,則下源自清。脾為水之堤防,堤防利,則水道利。”說明脾肺功能影響著膀胱氣化及排尿功能。
【貼心提示】
膀胱的常見疾病有膀胱炎、膀胱癌、膀胱結石等,其防治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多喝水、常排尿,同時,還要杜絕經常憋尿。
【語錄鏈接】
膀胱為津液之府,胞內居之,少腹處關元之中,內藏胞器。
——王冰
潔淨腑,瀉膀胱也。
——張誌聰
膀胱藏水,三焦出水。
——孫一奎
膀胱俗稱尿胞,為貯尿之囊,作卵圓形,頗有彈性,在腹腔下部。其底旁左右各有輸尿管一條,通於腎髒,前麵下旁又有排尿口,口有括約筋與尿道連接,腎髒分泌之尿,經輸尿管入於膀胱,貯蓄既滿則放開括約筋,從尿道排出。
——《中國醫學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