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拜倫(2 / 2)

《奧裏昂的姑娘》取材於英法百年戰爭中的女英雄貞德的鬥爭事跡。她使法國轉敗為勝,免於亡國之辱。

《威廉·退爾》取材於14世紀瑞士的英雄傳說,表現了反對暴君、爭取自由的要求。

席勒不僅是劇作家、詩人,在美學理論上,他也有自己傑出的著作,對美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在哲學上,他是康德的信徒。他的美學理論是唯心主義的。

1795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美學著作《美育通信》,這是席勒寫給丹麥王子奧格斯堡公爵的27封信。這部著作晦澀難讀,但並不脫禹現實。可以說,它是對法國大革命進行哲學沉思的產物。歌德說過:“貫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這個理想。”這對《美育書信》是完全適用的。席勒認為,法國大革命沒能解決政治自由問題,通向自由之路不應當是政治經濟的革命,而應當是審美教育。應當把美的問題放在自由的問題之前,正是通過審美,人們才可達到自由。

為什麼席勒把美的問題放在自由的問題之前呢?

因為席勒認為,美學理論的出發點是人。要實現政治自由,先決條件是要有具備完整性格的人,而這種人又隻能通過審美教育才能培養出來。因此,他首先從曆史的高度對人性及其演變作了分析,進而把美育同人類的崇高理想和曆史的發展前景緊密聯係起來。

但是,席勒從抽象的“人性”出發,不了解“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他把曆史的發展看作是人性分裂和人性複歸的過程,把曆史發展的動力歸結為文化、教育,這完全顛倒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是一種典型的曆史唯心論。

席勒的美學思想在他於1795年寫的《論素樸詩和感傷詩》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它最早區別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文化創作方式的特征和理想,並且指出了二者統一的可能性。他的出發點依然是以人性為基礎的唯心史觀。任何詩人都企圖表現人性,都是從自然取得靈感,隻是由於時代不同、人性發展的程度不同,對自然的感受方式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創作方式。他所講的自然,既包括自然界和現實社會,也包括人的自然本性。

他正是要在人性或人道主義的基礎上追求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統一,這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具有進步的意義。

席勒在美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所提出的許多美學問題都是十分重要和深刻的。批判地繼承席勒的美學遺產是美學史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

1805年,這位敢於向任何黑暗、醜惡勢力宣戰的豪俠,終於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但他留下的卻是熠熠生輝的不朽著作和凜然的一身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