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阿斯·霍威(1 / 3)

埃利阿斯·霍威

衣食住行是人類生活的基本要素。因為有了現代製衣業,人們不僅不再擔心寒冷的威脅,而且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起來。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了縫紉機,製衣行業工人擺脫了原始的手工縫紉的緣故。縫紉機的出現,是製衣行業劃時代的大事。對此,我們應該感謝美國發明家埃利阿斯·霍威,是他運用自己的智慧,使縫紉機由理想變成了現實。

1819年7月9日,在美國馬薩諸塞州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裏,一個男嬰呱呱墜地。這個男嬰就是日後成為著名發明家的埃利阿斯·霍威。

霍威出生後,因家裏貧窮,生活上很艱苦,也沒受過多少教育。為了減輕家裏的負擔,他隻上了3年小學,然後,就不得不到附近的農田去勞動,以維持生計。也許老天有意跟他過不去,他生來腿腳就有點兒不太好,行走不便,不適合搞農業。看到這種情況,他父親隻好在他年齡再大些的時候,把他送到一個棉花機械製造廠裏,讓他學門手藝。

1835年,16歲的霍威離開家庭,開始到機械廠去做工。霍威雖然腿腳不太好,但他心靈手巧,工廠裏有關機械製造方麵的事情,他一學就會。隨著對工廠生產環節的熟悉,他對機械技術越來越感興趣,而且還產生了自己搞機械發明的念頭。

霍威之所以想搞機械發明,其最大動力是為了擺脫貧困,用自己的智慧使生活變得好起來。為了謀生,他在好幾個機械廠工作過,但不論工作崗位如何變化,他搞機械發明的念頭始終沒有打消過。後來,他到了波士頓,在波士頓市內一家機械工廠的服務店裏當店員。這家店裏經常有哈佛大學的教授們前來光顧,討論一些有關機械方麵的問題。這種情況,給霍威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一天,一位教授對霍威談到有關機械應用的問題。他說,現在最需要的是能夠縫東西的機器,如果誰能發明出這種機器,誰就能發大財。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霍威牢牢記住了教授的這番話。聯想到自己在機械廠的所見所聞,他覺得教授的話完全正確。他在棉花機械廠工作過,知道早在上個世紀,跟人們穿衣有關的紡和織的每一環節都已經實現了機械化,但把織成的布縫成衣服這個環節還是手工。這種狀況,使得製衣行業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而且也使得該行業分工粗糙,製成的衣服款式單一,不夠精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發明出縫紉機來,用機器縫衣,就能改變這種局麵。縫紉機一定會受到社會的歡迎,而自己也會因此擺脫貧困。

沒多久,霍威結了婚,接著又連續生了幾個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生活更加拮據,妻兒也跟著受苦。麵對生活的重壓,霍威又想起了那位哈佛大學教授的話,聯想到自己熟諳機械技術的特長,再看看窮困潦倒的家境,早日脫貧的願望終於使他下定了決心,要自己動手,研製出縫紉機來。

但是,要研製出縫紉機來,對於一個像他這樣既無文化,又無資金的窮工人來說,又談何容易?在他前麵,也不是沒人嚐試過,但始終沒有成功。要說明這一點,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縫衣技術的發展史。

人類縫衣技術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針的發明。發明有針眼的針,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技術進步之一,其重要性可與火的發現相提並論。有了帶針眼的針,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縫製衣服,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象征。

針的出現早得驚人,其年代可上溯到4萬年前。從針的發明到縫紉機的出現,中間經曆了漫長的時間。到了18世紀中葉,英國人韋森霍爾發明了一種雙尖針,這種針的針眼在中間。他於1755年獲得了這種針的專利權。他的同胞托馬斯·聖於1790年獲得了另一種裝置的專利權。托馬斯·聖的發明在許多方麵具有現代縫紉機的特點,但它沒有帶針尖和針孔的針,因此不能作為縫紉機來用。如果韋森霍爾和托馬斯·聖兩人都把注意力轉向機器縫紉而又互相吸取對方發明的長處的話,縫紉機是有可能在18世紀末葉以前問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