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甘”。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毗連地區。語言屬漢藏語係,侗語吸收了不少漢語成分。1958年國家幫助其創造了文字。侗文采取拉丁字母的形式,受到人民群眾歡迎。侗族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盛產水稻和煙葉、棉花、茶等經濟作物。侗族地區林業發達,有“杉海”之稱。侗族有優良的建築技術,侗寨依山傍水,杉樹造的2~5層吊腳樓房很有特色;鼓樓和“風雨橋”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婦女善於紡織、刺繡。侗族服飾多用自製的棉花,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穿青、藍、紫、白等顏色的衣服。侗族服飾用作裝飾用的花邊、腰帶和頭巾,多由侗錦織成。它是由黑、白兩色棉線或用棉紗和彩線交織,花紋有鳥獸、幾何圖案等。侗族姑娘佩戴銀飾以多為美,以重為貴,銀飾的種類繁多,工藝精致。侗家熱情好客,文明禮貌,團結互助,熱心公益事業。侗家有特殊的迎賓儀式——攔路。主方在路旁門樓邊設置板凳、竹竿等障礙物,擋住客方,一唱一答,歌詞詼諧逗趣。侗族好唱歌,以“鼓樓大歌”著稱。
[我還想知道]
“鼓樓大歌”不需借助話筒,也不需樂隊伴奏,因為它有非凡的韻律感。
別有風格的鼓樓和花橋,不用一釘一卯,均用杉木挖榫銜接,大小木條斜穿套,縱橫交錯,分毫不差。同時還巧妙運用杠杆原理,采取掛枋吊柱的形式並配以雕梁畫柱,造型奇特,工藝精美,飛簷重閣,蔚為壯觀。
回族是亞細亞人、波斯和阿拉伯人與中國的漢、維吾爾、蒙族長期相處形成的嗎?
回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分布最廣的一個民族,全國大多數的縣、市都有回族居住,但以西北地區、河南、河北、雲南、北京等地為主。
回族又稱“回回”。公元7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久居中國;13世紀以來,一部分亞細亞人、波斯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在與漢、維吾爾、蒙族的長期相處中,形成了回族。回族使用漢語,信奉伊斯蘭教,與漢族經濟文化聯係密切。伊斯蘭教在回族中長期流傳,不但對回族的政治、經濟產生重大影響,而且還滲入到他們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各個方麵,成為回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的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狗肉,不吃動物的血液和自死物,尤其禁食豬肉,一般不飲酒。
回族群眾,普遍戴白色或黑色無簷小圓帽,亦稱禮拜帽。回族婦女一般戴披肩蓋頭。回族人民“勤苦潔淨不染煙酒”,講究飲食衛生,注意沐浴和洗滌。解放前處於回族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在我國人民的解放鬥爭中,回族湧現出了不少先進分子。解放後,成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兩個自治州、三個自治縣,回民充分享受民族平等的權利。
[我還想知道]
回人有一種“剛”性。當這種性格表現出來的艱苦耐勞、熱情耿直的品德和狹隘守成的特色,與漢族的“溫柔敦厚”、“忠恕仁義”等儒家文化融合後,就變成“剛柔相濟”了。
回族以善於經營著稱,從珠寶玉石到運輸業、皮革製作業、牛羊屠宰加工業,都是他們的傳統行業。
藏族的主要飲料是酥油茶和青稞酒嗎?
藏族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說藏語。藏族聚居地區高山連綿、雪峰重疊,平均海拔4000米。藏族地區草原遼闊、森林茂密,水利資源豐富,地下礦藏十分富饒。太陽輻射量大,對開發利用太陽能、對農牧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藏區種植青稞、小麥、豌豆、蠶豆、玉米、土豆、油菜等農作物,還有蘋果、梨、桃、葡萄、香蕉、桔子等果樹。藏族人以勤勞、智慧而聞名。藏族人民幾乎人人能歌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