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男子頭頂的椎髻被視為是神聖嗎?
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四省,主要聚居地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這些聚居地大部分是山區,有一部分是高寒山區。所以氣候多變,有“十裏不同天”的諺語。
彝族地區有極豐富的自然資源。農作物品種多樣,產品極為豐富。彝族地區森林分布廣泛,樹種、野生動物、藥材繁多。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為蕎麥、大米等。大小涼山彝族男子多蓄發椎髻於頭頂,稱為“卓爾”,視為神聖,任何人不得隨便觸摸。男子以無須為美,左耳戴黃、紅大耳珠,婦女包繡花頭帕。在彝族人民觀念中,牛羊是最有價值的東西,但恥於經商。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神的信仰。祖先崇拜是為父母輩安靈送靈而祈求死者靈魂庇護後世。
彝族由於方言和地區不同,還有許多不同的稱呼,現“彝”是統稱。彝語屬漢藏語係,有6種方言。在公元前2世紀,彝族的先民在滇池和四川西昌東南,這時是使用石器的原始社會。自8世紀左右出現奴隸主集團後,直至解放前,很多地區還保持著奴隸製度。解放後,彝族地區實現了社會改革。
[我還想知道]
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鬥爭實踐中,最早創製出手榴彈的前身胡蘆飛雷,比西方手榴彈的出現早半個世紀。
以醫治創傷,具有止血消炎特效而馳名中外的雲南典煥章白藥,就是根據彝族民間祖傳秘方配製而成。
苗族因地理環境不同而分為土山型和石山型地區嗎?
苗族是我國西南地區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苗族50%以上,生活在貴州,其餘分布在湖南、雲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地。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製的小家庭,一般幾家或十幾家形成村寨,但主要是和其他民族雜居。苗族居住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其地理環境可分土山型和石山型。
苗族語言使用苗語,但多通用漢語。苗族主要從事農業,婦女長於刺繡、蠟染、剪紙。土山型地區的苗族人民以大米為主食,而石山型地區以玉米為主食。老少愛飲酒,每當勞累歸來,要喝上幾口,以恢複疲勞,感到快慰。待客無酒,以為失禮。苗族人民飲食一般沒什麼禁忌和限製,講究實惠。
苗族女裝極為絢麗多樣,用料、顏色、繡花、款式千姿百態,多達130餘種。他們能歌善舞,蘆笙舞流傳於苗家地區,苗歌通俗易懂,常講述苗族的曆史。苗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使用西部方言的、有信仰基督教的。
苗族地區大約在東漢末年(公元3世紀)正處於原始社會時期,從魏晉到隋唐,和漢族接觸後,已開始階級分化,並向封建製度過渡。宋元時期,大部分苗族地區已形成封建領土經濟,從明朝起開始向封建地主經濟過渡,大約在清朝乾嘉年間,才基本消滅了領主製。解放後,同其他民族聯合建立了自治州、縣。
[我還想知道]
苗族人民相傳蚩尤是自己的祖先,遠古就在黃河邊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