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黑陶工藝
黑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的主要標誌,龍山文化因1928年在山東章丘龍山鎮發現有黑、薄、光、亮的陶器而得名,它的分布以黃河中下遊為中心波及長江下遊和渤海灣地區,是上承仰韶文化、下接奴隸製夏代的一種原始文化。龍山文化除黑陶外還有灰陶、紅陶、白陶等,以發展看可分早中晚三期。
早期龍山文化為中原地區的廟底溝第二期文化,實際為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的過渡期,陶器還停留在手製,多為灰陶,並無山東龍山文化出土的那種黑、薄、光、亮的典型黑陶,但在器形上已出現鼎、卑、規、豆等。
中期龍山文化在中原地區是以後崗第二期文化(或稱河南龍山文化)和客省莊第二期文化(或稱陝西龍山文化)為代表,仍以灰陶為主,已出現輪製,典型黑陶也已有發現,器形有甑、蠶、單把鬲、卑等。在沿海地區以山東龍山文化(也稱典型龍山文化)為代表,製陶已采用快輪修整,大量出現黑、薄、光、亮的典型黑陶,器形有杯、盤、碗、盆、罐以及鼎、卑、舷、鬲、銎、益等。
晚期除山東龍山文化外,還發展到江蘇、浙江甚至台灣等地區。
在所有龍山文化中,山東龍山文化的典型黑陶代表了黑陶工藝的成就,由於黑亮的外表無需再加紋飾,一般隻有輪製而成的幾道弦線或附以堆貼和鏤孔等,它主要以造型為藝術手段。生產技術對黑陶工藝產生重大影響,首先是輪製使器形得以小形而多樣化能夠製出薄而光的器壁,那幾乎是在一根軸線上由變化著的同心圓連續成的形體,在沒有輪製的情況下是難以想像的;其次封窯術對窯爐進行了改造,使火口變小、火膛加深、爐溫升高並在燒成末期封閉窯頂和用滲水的辦法來實現還原氣氛加上煙熏滲炭等新工藝生產出這種典型黑陶。
典型黑陶中有一類高足杯,器壁有的薄至一毫米,人稱蛋殼陶。這部分高足杯造型洗練、有些近乎三點連一線的單純構成給人以嚴肅、冷靜的感覺,加上那格外高聳的形體似嚴肅、冷靜的感覺,加上那格外高聳的形體似乎已超出了實用的範圍,這種審美高於實用的傾向表明它已具有了此後殷周文化青銅禮器所具有的陳設功能,說明在龍山文化時期已有了最初的祭祀活動,作為實用工藝品的陶器開始附加陳設品的功能。同時從這些高足杯的容量來看,顯然隻能用來盛酒,酒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是可能的,這時生產力的發展使農產品有了剩餘,在貯存糧食的過程中產生了酒。那麼,正是酒、祭祀、輪製、封窯術等所有這些社會的、技術的因素推動著黑陶工藝的發生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