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生物科技活動中嚐試讓學生設計一頂適於野外捕捉昆蟲用的帽子,要求該帽子集捕蟲用具於一身,做到一帽多用。具體的設計方案由學生自定,其中有一個小組是這樣設計的:普通的草帽用迷彩布裝飾,外觀大方,帽的上方裝有捕蟲網,捕蟲網的柄還可當拐杖用,帽的下方連有雨衣,隨時裝卸,帽的邊緣縫有五個帶有拉鏈的口袋,內裝放大鏡、手電筒、指南針、地圖、筆、筆記本、口罩和白紙等一些捕蟲用的輔助用具,並取名為《神奇的捕蟲帽》(獲2003年莆田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這樣,學生通過用腦—動手—再用腦—再動手反複交替,體會到有時想來很容易的操作問題,實際做起來不簡單;反之,有的思考時很複雜的步驟,在實際應用熟練後,跳躍幾步即可到位。強調動腦又動手、動手又動腦的教學方法,其結果不但靈活了學生們的雙手,還活躍了大腦,給了他們跳躍式思維的體驗,為日後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了基礎。
通過以上教學方法不但使每個學生體驗到探究性活動的魅力和樂趣,體驗到思維方法和實踐操作的重要性,也培養了學生細心認真、凡事要思考的良好習慣,養成尊重科學的道理和重視實踐出真知的科學素質。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在探究性學習中,一個好的教師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精心設計一個讓學生感到無憂無慮的空間、一個可以探索、表達、分享思想的自我完善的空間,牢牢記住和把握“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教學原則,唯有如此,才能進一步提高探究性學習的實效性,才能使探究性學習這一重要課程理念發揚光大。
9.信息課上的科技教學
小學信息科技是一門新的學科,在學習、實踐,總結中,我們可以根據平時的教學實踐,使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夥伴教學”法
“水平差異較大,課難上”,這是剛開始教學時麵臨的最大問題,家裏有電腦的學生已經會使用網絡尋找所需的資料,而家裏沒有電腦的學生連開機、關機都不會。
基礎好的學生往往讓老師又愛又恨。以他們為對象教學,而忽略大部分學生,當然是不合宜的。但以正常進度教學時,這部分優秀學生,因教學內容對他們缺乏新穎性,度過一開始的“炫耀期”後,總不能認真聽講,甚至影響到旁邊的同學。
針對這一現象,老師在課堂上可采用夥伴教學法。首先肯定他們使用計算機的能力,並鼓勵全班學生遇到困難時先請教他們,如果小能手們不能解決,則請教老師。老師解決問題時,小能手留在老師旁邊學習,老師一麵解決問題,一麵向他們講解處理此類問題的技巧,爭取下次碰到同樣的問題,小能手能夠獨立解決。
這樣“讓學生當小先生”——已有一定計算機基礎的學生給掌握較慢的學生當小老師,既解決了學生原有學習層次差異問題,又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實施該教法時應注意:教學時注重差異教學,要有目的有意識地輔導這部分優秀學生,既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一批教師的好幫手,讓一個優秀的學生帶出一幫優秀的學生。
“教學空隙”法
剛開始教學時,教師應極仔細地備課,設想學生可能碰到的所有問題,並在課堂上詳盡講解,如果不這樣麵麵俱到,學生會理解不透,最終對課堂失去興趣。
這種教學方法,短期效果很好,學生很快地完成了當天的學習任務,(隻要記住老師操作的每個步驟就可以了),但從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能力,思考能力、探索能力角度出發,是得不償失的——他們很快就忘記了所學的內容,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到下節課就忘了,上課的積極性也不斷減弱。
實際上這種方法並不利於孩子們的成長,他們對這種輕鬆獲得知識的方式不感興趣,甚至感到厭倦——得到知識的過程過於順利,大大削弱了他們的獲得知識的成就感。他們更喜歡通過自己的實踐發現問題,再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問題,老師太多的幫助、解說,反而剝奪了學習的真正樂趣。
因此,教師在班中可嚐試“教學空隙”法,教師可選擇一些相對簡單的教學內容,采用“粗枝大葉”教學方式,更多內容都是通過學生給學生講解或學生自己操作來理解、獲得。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老師則熱情的鼓勵他們自己思考解決。
這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法,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教學的一種新觀念,即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應該鼓勵學生盡可能參與探索,養成“發現問題→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良好思維習慣,鍛煉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種教法最難把握的是“空隙”的大小:“空隙”太大、太多,學生摸不著門路,“空隙”太少,則學生就沒有探索的機會,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學生漸漸對這門課失去興趣。恰到好處的留白是建立在對全班學習情況的深刻了解,和不斷嚐試,觀察,總結的基礎上的。
“無為”教學法
老子古時就提出了“無為自化”的教育理念,“無為”指教的方麵,並不是說無所作為,而是指教師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學生自由發展的寬鬆環境,讓學生在一種接近“零”壓力的狀態下接受教育,而不以“萬能的上帝”自居,對學生橫加幹涉。
這是學生最向往的教學法,雖然被許多人認為是一種理想主義的空想,“給學生寬鬆的空間,就是給他們吵鬧、調皮的機會”“越放鬆,越是學不到東西”,但在信息科技的教學中,“無為”教學法卻有存在發展的空間。
信息科技課是一門操作性極強的課程,而在實踐過程中,討論、爭論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不要過多的強調紀律,安安靜靜整整齊齊不是好課堂。允許學生適當的“無序”和“超越”,不要壓抑孩子,對於有創新的同學更是允許和鼓勵。放手讓學生去想,去動手試,並對他們的思考給與評價,這樣非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許多知識動手試試會掌握得更快。
此時,教育雖然隱於無形之中,但教育又是無處不在的。課上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觀察他們的言行,推測他們所處的狀況。如果感到孩子經驗不夠或力量不足則給予適時適當的幫助。如果發現孩子開始出現不良習慣和不良傾向,要及時糾正,在初露端倪時就要杜絕。
總之,努力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量是一項複雜而艱巨的工作,這需要教師不斷的學習,不斷地嚐試藝術與智慧結合的更高超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