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數學教學的指導1(2 / 3)

教師還要經常用“奪紅旗”、“開火車”、“小貓釣魚”、“對口令”、“接力賽”、“布雷陣”等遊戲,增強了練習的趣味性,使學生學得愉快,記得紮實,掌握得牢固,不容易馬虎。用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激發學生興趣,有助於發展學生智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並培養了學生的良好的思想品質,促進了學生的全麵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手段,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環境來選擇其教學手段,努力探討教學良法,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3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方法

學生普遍喜歡遊戲和運動,而數學由於其學科特點,相對而言比較抽象和枯燥,如果將數學知識融入遊戲和運動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動中學,就既可滿足學生的遊戲和運動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數學教學目標。根據這一理論設定,在組織小班數學活動時,教師就著手進行數學知識與遊戲運動相結合的實驗。結果表明,讓學生在遊戲、運動中學數學比單純的數學集體活動和操作活動效果要好。歸納起來,大致有幾點經驗和體會:

在遊戲中學數學

教育家說:“玩具是學生的天使,遊戲是學生的伴侶”,學生就是在遊戲中、在玩中一天天長大和進步的。遊戲深受學生喜愛,融入數學知識的遊戲或者說將數學活動設計成遊戲則更受學生的歡迎。在數學活動中,教師總是采用遊戲的形式,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這樣,枯燥的數學知識就會變得有趣,簡單重複的練習也因遊戲而變得生動起來,小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效果也會更好。

(1)結合日常生活活動設計數學遊戲。

日常生活活動在小班學生的一日活動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從家長的心理需要考慮,他們也希望老師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活護理而不是學習,所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活動中就是小班數學老師必須麵對的一個課題。據此,教師設計了一些遊戲,讓學生在生活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如:吃餅幹的時候,小學生大多關注的是“吃”這一活動,不會考慮別的更多的東西,教師就啟發學生動腦筋讓餅幹“變魔術”,一會兒變成三角形,一會兒變成圓形,一會兒變成正方形,這樣,在吃餅幹這一生活環節中,小學生們關注的就不再僅僅是吃,同時也鞏固了對圖形的認識,培養了學生動腦筋的習慣,還避免了浪費餅幹的現象。

在日常生活中,隨機地引導學生學習數學,能使學生在沒有思想負擔的情況下,自然、輕鬆、愉快地獲得一些粗淺的數學知識,從而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教師們的生活環境中,每件物品都是以一定的形狀、大小、數量和方位存在著的,如皮球是圓的,手帕是方的,手指的長短粗細是各不相同的等。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如當學生帶來各種玩具時,教師可告訴學生這些都是玩具。當各種顏色的毛巾集中在一起時,教師可告訴學生這些都是毛巾,從而初步滲透集合的概念;遊覽公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數數公園裏有多少花,當學生無法數清時,可以教他們用“許多”來表示,並請他們尋找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也有“許多”,如有許多的茶杯、小床、毛巾、玩具等。

學生生活在充滿數學內容的環境中,數學啟蒙教育的契機俯拾即是,如水果店的水果是分類放置的,動物園裏的各種小動物是分類關在不同的動物園舍內的,小學生由矮到高排隊,碗、碟從大到小往上疊等現象,都為學生提供了有關數學的感性認識。

學生園的日常生活包括盥洗、餐點、睡眠等,教師可以結合這些活動讓學生逐步感知數學知識。如在盥洗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對應現象:一隻杯子內放1把牙刷,1個小學生用1條毛巾,並知道小學生和毛巾是一樣多的,但如果有位小學生沒有來,就會出現小學生少、毛巾多的情況;進餐時,教師請每組的值日生盛一碗飯,放一把調羹,再把飯一一送到本組小學生的手中,感知對應的方法。吃點心時,教師可以請學生數出自己盤子裏點心的數量。有一次吃龍蝦片,教師先請學生數出自己盤子裏龍蝦片的數量,然後問他們每人有幾片,如果再給1片是幾片。當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就獎勵他1片。餐點結束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學會按順序做事:先將毛巾展成大正方形擦嘴,再將毛巾對折成長方形擦臉,再對折成小正方形擦手,最後依次把杯子、盤子、毛巾放好;午睡穿脫衣服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數數自己穿了幾件衣服、幾條褲子,從中滲透數數的內容。

(2)結合學生感興趣的特例設計數學遊戲。

小班學生由於年齡較小,不能保持長久的注意力,對於枯燥的數學更是愛不起來,注意力集中不起來。一次,組織學生看魔術表演,教師發現在整個過程中小學生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觀看。這說明,小班學生不是不能相對時間長一點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視內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學生的內容和形式就能讓學生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受這一生活特例的啟發,在幫助學生進行數學知識複習時,教師就采用了“變魔術”的方法,比如:將顏色和圖形結合起來進行複習,教師故意用誇張的動作將各色圖形藏到背後,嘴裏說:“一、二、三,變、變、變!”小學生都睜大眼睛靜觀到底變出什麼來,注意力高度集中,練習效果也就更好。

國內外眾多的研究表明:學生隻有通過動手操作、擺弄,才能逐步體驗抽象的數概念,因此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學數的操作練習材料。例如讓小班學生學習按物體的某一種特征進行分類時,教師可提供給每個學生彩色的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卡片各3~4張,一張練習紙,讓學生給圖形卡片分家,把各個圖形卡片擺入形狀相同的“家”中。學生在這一操作過程中,不但學會了按物體的某一特征進行分類,還認識了不同的圖形。

又如,學習用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學生往往要通過多次的操作練習,才能真正理解。首先教師發給學生每人一張練習紙,要求學生用筆將上排的花和下排的花一一連結起來。接著教師出示小猴和桃子的教具,讓學生用一對一連結的方法比較小猴和桃子哪個多,哪個少,由於小猴與桃子沒有對齊,有的學生在連結時就出現了一些情況。這時,教師引導學生用畫連線的方法玩“小猴吃桃子”的遊戲,當筆碰到桃子時,學生就發出“啊嗚”聲,表示吃了一個桃子。當輪到給第三隻小猴吃桃子時,有的學生說吃最後一個,因為最後一個桃子與小猴大致對著,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按順序連線。由於教師的指導生動、形象,所以小班學生很快接受了上述比較方法。後來,當教師出示小貓吃魚時,學生就知道了先找小貓的嘴巴,再去找魚,並能按順序連線,從而理解了對應的方法。在操作練習過程中,學生愉快地通過實踐獲得了有關數學知識,並對數學產生了興趣。

學生早期數學教育的娛樂化還體現在學生的各類遊戲,如小班學生喜歡擺弄“娃娃家”的餐具,教師就可以趁機引導學生區分碗的大小,把碗和杯子分類擺放;在拚圖遊戲中,教師可事先拚好簡單的圖形,製成一張張樣卡,然後讓學生尋找相應的圖形片放在樣卡上,並引導學生數數、比較多少。此外,結構遊戲對學生認識大小、長短、形狀也是十分有益的。

在運動中學數學

有人說,學生是在摸、爬、滾、打中認識周圍世界的,由於年齡原因,小班學生更喜歡運動,順應這一年齡特點,教師注意將數學練習和運動即體育遊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運動中學數學,收效也很明顯。

(1)對現有體育遊戲進行改編。

許多現成的體育遊戲注重的是對學生基本動作技能的訓練,因其簡單有趣,深受學生的喜愛。如果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豈不是既練習了動作技能又鞏固了數學知識?可謂一舉兩得、兩全其美。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有意識地對現成的體育遊戲進行改編,將數學練習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個傳統的體育遊戲,教師結合“1”和“許多”的教學和3以內的點數,在原來的遊戲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許多下”、“拍三下”等,讓學生練習邊雙腳跳邊回答:“跳一下”、“跳許多下”、“跳三下”。改編後的體育遊戲更切合教學實際,也更有利於學生掌握數學知識。

(2)根據需要創編體育遊戲。

根據數學科的教育計劃,許多遊戲是讓小學生在室內進行桌麵操作的,能不能創編一些包含數學練習的室外體育遊戲呢?因為那樣既可以滿足學生戶外活動的需要,同時也能進行數學練習。實踐證明,根據數學教學的需要,創編一些易組織的體育遊戲是可行的。如:結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學,可創編《教師給球兒來排隊》的室外遊戲;結合圖形的教學,可創編體育遊戲《跳房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