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體會到要強化實驗教學必須注意實驗教學與概念教學、習題教學的有機結合;必須注意演示實驗、分組實驗、課外實驗以及課題研究的有機結合;必須注意驗證性實驗、探索性實驗以及設計性實驗的有機結合;必須注意教師對實驗方法的提煉與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機結合。
特點之二:以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為中心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構成物理學嚴謹學科體係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重視和加強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是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核心。它有利於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生成全方位的物理圖象,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智慧,發展其記憶力,促進知識的遷移,縮小高級知識和低級知識間的差距,有利於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要實現以上目的,就要拋棄傳統的直接給出概念和規律的做法,代之以先進的“過程教學法”。即重視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探討概念和規律的形成過程:為什麼要引入?怎樣引入?使學生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概念和規律的認識。
在《平拋物體的運動》一節課的教學中,筆者首先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例讓學生體會到平拋運動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願望。接著根據物體做平拋運動時一邊下落一邊向前運動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平拋運動可以怎樣分解?然後學生分組研究設計實驗,研究平拋運動分運動的特征。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從理論上加以分析平拋運動的兩個分運動為何具有如此特征。這樣的處理不僅使課堂更加生動,而且學生的參與性和參與熱情更高,更重要的是學生對平拋運動的分解的理解更加深刻,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更強。
在概念和規律的教學中,作為教者首先要拋棄應試教育的功利主義思想,著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讓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學會物理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正所謂授之以漁也。
特點之三:以數學方法為重要手段
數學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特征,為描述具有深刻內涵的物理概念和規律提供了最佳表達形式;數學所具有的簡捷而又嚴密的邏輯思維方式,簡化和加速了人們進行物理思維的進程。此外,數學作為計算工具所表現出的嚴密性、邏輯性和可操作性等特點,在物理理論的建立、發展和應用等方麵更顯示出其重大的作用。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規律的掌握,離不開數學的方法和數學的思維,學生分析和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的培養更離不開數學。
以物理圖象問題的教學為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所涉及的圖象很多,有運動圖象、氣體狀態變化圖象、伏安特性曲線等。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隻是就事論事,就圖象講圖象,學生的理解隻能很膚淺。相反,如果我們能引導學生從圖象橫坐標和縱坐標的意義、圖線所反映的函數關係、圖線斜率的物理意義、圖線間交點及圖線與坐標軸的交點的物理意義、圖線和坐標軸所包圍的“麵積”的物理意義等方麵對物理圖象加以整體理解,將極大地提高學生對圖象的認識,更有助於學生對圖象的靈活運用。
在物理教學中必須重視數學方法的教學。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是高考物理科考試說明中所明確的五大能力要求之一,應該說數學方法的教學在各地、各學校的物理教學中受重視的程度是很高的,但我以為要防止將物理問題純數學的傾向,撇開物理概念和規律、撇開物理過程來講數學方法將毫無意義。
特點之四:密切聯係實際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聯係實際的教學指導思想主要是由物理學科的特點和人的認識規律所共同決定的。無論是從學生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培養學生的能力角度來看,都要求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必須切實加強理論聯係實際。從近年來的高考試題來看,聯係實際的問題逐年增加,應該說較好地發揮了高考對中學物理教學的“指揮棒”作用。而從近年來高考的情況看,此類問題的得分率偏低,也反映了中學物理教學中所急待解決的理論脫離實際的教學傾向。
理論聯係實際乃還物理以本來麵目。從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引入、規律的得出到知識的鞏固、深化、應用都應該注意密切聯係生產、生活實際,聯係科技的發展。從國外的中學教學來看,無論是教學目標的確定、教材的體係、教學的內容還是考查的試題都比較充分地展現了這一點。加強理論聯係實際,一方麵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使他們充分感覺到物理不僅有趣而且有用,另一方麵也有助於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物理知識,使他們能夠獲得學習、理解、操作和運用物理知識的方法。
特點之五:以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為指導
中學物理教學,作為中等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職能同樣是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勞諸方麵全麵發展的人。因此,無論是從傳授物理知識角度,還是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角度來看,物理教學過程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為指導,並以此來揭示和闡述物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及物理規律的物理意義。隻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長期的教學中受到潛移默化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熏陶。
例如在“原子結構”的教學中通過湯姆生對電子的研究,提出原子的無核模型,到盧瑟福對α粒子散射實驗的研究,提出原子核式結構,進而玻爾提出三點基本假設……使學生理解人們的認識過程,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再到認識,進而加深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理解。在物理學史的教學中還涉及到對曆史人物的看待和評價。比如說如何看待亞裏斯多德?在對力的認識上、在對落體運動的認識上等等有關物理概念或規律的理解,高中物理教材上總是把亞裏斯多德的觀點作為對立麵來加以反駁,甚至是加以批判。
因此不少學生對亞裏斯多德的看法常常有失偏頗,甚至把亞裏斯多德看成了笑料。這有悖於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為此教者在講解相關內容時有必要適當介紹亞裏斯多德在曆史上的貢獻和當時曆史的局限。至於哲學方法論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掌握、運用的指導作用更是無庸置疑的。
綜上所述,中學物理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必須注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必須注重知識內容和過程方法的有機結合,必須注重概念和規律的學習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的有機結合。隻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新課程的理念,順應新課程改革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