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1)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教育部[2001]6號文“關於印發《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的通知”,各級各類教育科研部門和學校在實踐探索和理論論述上都有很深的研究,在實踐形式上,從社會調查報告、科技製作到研究性課程的出現,全國尤其是上海盧灣區、江蘇泰倉中學在理論探索和實踐改革上都走在前沿,並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成果。
研究性學習雖作為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多以注重實踐活動,尤其是各種調查報告、講座、科技製作,注重在實踐中知識的應用和情感體驗,偏頗了課堂教學的研究,多多少少走回了杜威教育思想的老路。同時新課程方案的實施、新高考模式下注重綜合能力的考察,加強學科思想的相互滲透和方法的交叉,給中學物理教學提出了新問題,因此,探究一條適合中學生自身發展特點適合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和教師教學能力,以期達到綜合性主體發展的目的,這就是在研究性學習指導下新的學習觀、教學觀和教學評價觀。
(2)本課題與之聯係與區別,預計有哪些突破。
在研究性學習大背景下,結合教學主體、客體特點,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思維方式上進行全新的發展,它涉及到新課程體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中學物理教學認知發展功能等諸多方麵,以及相近學科的整體發展。
預計有實踐和理論兩大方麵的突破
實踐方麵:充分發揮教材載體新的傳輸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雙雙從自身出發進行歸納研究,達到知識和能力的創新,提高學習與實踐的自覺性,達到能力提高的目的,從而擺脫中學物理難教、難學、低效的局麵。
理論方麵:構建新課程體係和新高考模式下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體係,為物理教學開辟新的發展路子。
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1)實踐意義。
在研究性學習中開展“個案自省-歸納-創新性研究”,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全麵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拓寬學生獲取與應用信息的能力,為物理教學探索出一條高效發展的新路子。
(2)理論價值。
在研究性學習的指導進行教學改革,能全麵構建新形勢的教學和學習模式,探索出適應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目標體係。
課題界定與研究依據
(1)課題界定。
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客體和師生共性的問題加以歸納分類,凸現特質,依據各自遵循的規律在研究中加以整合,以期達到簡化的目的,從而縮短教學和學習過程。同時,學生的學習策略由學習方法和元認知兩部分組成,在教師的引導下,以研究性的態度進行自省歸納從而達到創新的目的,以其達到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
(2)研究依據。
用研究性學習的觀點和方法調控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學科能力,向最近發展區域進行自主性探究,達到方法和能力提高的目的。評價貫穿於整個過程,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內容的豐富性、靈活性,評價方式的多樣性,尤其是評價中的情感體驗和激勵功能。注重學科能力的發展和創新,尤其是實踐能力的提高。
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
(1)理論假設。
優化整合教學載體,注重方法獲取的過程和學科思想的教育,進行交叉學科思想的交叉,對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和創新,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優化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
(2)研究目標。
構建適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和相近學科綜合的課型教學模式,培養良好的教與學的能力,實現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
(3)分工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培養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研究方法設計
(1)理論研究方法。
係統學習“研究性學習”、“創新性教育”、“合作教學”等基本理論,對教育實踐活動加以抽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內部的聯係和遵循的規律,從而加以形成、修正、豐富和完善教育理論。
(2)資料法。
係統學習認知心理學和物理教育心理學,物理教學論中關於學習策略、認知策略和元認知方麵的理論,收集、鑒別、整理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的方法。
(3)經驗總結法。
依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按照科學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現象,從而揭示內在的聯係和規律,把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
(4)問卷調查法。
實驗過程中采用無記名的方式問卷調查,進行個案研究,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東西。
(5)案例研究法。
針對研究的個體進行全麵、係統、深入具體的追蹤調查研究,把握不同階段的特點形成動態發展的規律。
10.中學物理研究性學習方法的實施
物理學有四大特點:第一,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學的發展充分表明,實驗不僅僅是一種研究物理問題的科學方法或手段,更重要的是,當把實驗升華成一種觀念,作為一種科學的思想,它就為人們從更深層次上把握物理思維的方式,揭示客觀世界的規律奠定了基礎。第二,物理學是一門結構嚴謹的精密科學。物理學中基本概念和規律的定性表述與精確的定量表述的結合構成了物理學區別於其他學科的又一顯著特點。第三,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擁有廣泛的應用領域。自然科學的發展充分表明,每當物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有重大進展或重大突破,就會極大地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引起重大的技術革命和技術革新。第四,物理學是辨證唯物主義哲學的重要科學基礎。物理學所揭示出的許多基本規律、定律和原理,特別是物理學中的一係列重大發現為闡述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一般規律和原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事實,使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更加豐富並不斷向前發展。物理學中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一方麵為物理學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時也深刻影響著人們進行物理思維的方式。
基於物理學有以上特點,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也就具備了五大特點。本文結合對中學物理教學過程的特點的認識,談談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做法和體會。
特點之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
觀察和實驗作為一種手段,特別是作為一種物理學的基本思想或基本觀點,在物理學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作為一種探索物理世界、掌握物理基礎知識的特殊認識過程,與人類探究物理知識的過程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物理學研究中的觀察和實驗的思想和方法,必然影響和製約著物理教學過程的教學指導思想,這種影響和製約作用具體表現為:要求物理教學必須建立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使學生理解問題是如何提出的、問題是如何研究的以及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從而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在概念的引入時,我們可以通過實驗提出問題;在定理、定律的講解裏,我們可以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在習題的解決中,我們可以通過實驗幫助學生建立物理模型。例如在講解《電磁感應現象》一節時,擯棄了“教師喋喋不休地講、學生被動無奈地聽”的傳統做法,代之以在讓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相關內容後,提出問題:“閉合回路中的一部分導體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的本質原因到底是什麼?”在學生大膽假設出“是穿過回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後再提出由同學自行設計實驗加以驗證,由於磁通量的變化可以是由磁場的變化引起,也可以由閉合回路在磁場中的正對麵積發生變化引起,甚至是二者同時變化引起,而其變化的方式又可多種多樣。結果同學們設計出了三十多種方案。在進行交流的基礎上,由實驗室提供器材讓同學們完成實驗,檢驗其實驗方案,探索實驗結論。這樣的處理方法體現了物理學中“大膽假設、細心求證”的研究方法,也使學生體驗到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從本節課的效果來看,學生不僅知道了電磁感應現象發生的原因,而且深刻理解了磁通量變化的幾種情況;學生們不僅學到了電磁感應知識,而且鍛煉了實驗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