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學校物理教學的指導4(2 / 3)

每節課的前十幾分鍾,學生情緒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師能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根據欲講內容,做一些隨手可做的實驗,就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如在講動量和衝量時,讓兩支相同的粉筆分別從同一高度直接到桌麵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鋪墊的桌麵上,可以發現直接落到桌麵上的粉筆斷了,落到厚毛巾墊上的另一支卻完好無損,老師由此引入動量和衝量知識的講授。

又如在講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時,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實驗,按照常規認識,當易拉罐運動到最高時,水必往下灑,但從實驗結果看卻出乎意料之外,水並沒有下落。接著使轉速慢下來,學生們會發現慢到一定程度後水會灑出,接著提出問題:要使水不灑落下來,必須滿足什麼條件?從而引入課題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進入聽課角色。

教師授課時要有良好的教學藝術

在教學中,教師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使自已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首先教師的生動風趣,能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語言應體現出機智和俏皮。課前,教師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聲有色,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傳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即產生所謂“愛屋及烏”的效應。

其次教師授課時,要有豐富的情感,從而激勵學生的學習情趣。

豐富的情感,是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運用,也是老師道德情操的要求。一個教態自然的教師,走進課堂應滿臉笑容,每字每句都對學生有一種熱情的期望。大多數學生的進步都是從任課教師的期望中產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課堂教學,能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能使他們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學一方麵是進行認知性學習,另一方麵是情感交流,兩者結合得好能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把智力活動由最初簡單的興趣,引向熱情而緊張的思考。所以教師要熱愛學生,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恐懼心理。當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融洽、和諧、輕鬆、愉快的人際關係時,就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物理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

開展豐富的科技活動培養物理學習的興趣

我們可以結合國內外重大事件收集圖書雜誌、上網查詢並下載大量有關物理學在現代科學技術方麵的應用現狀及發展前景的專題資料,精心組織、篩選,每學年出幾期科普專欄,學生課前、課後都能承受時觀賞圖文並茂、通俗易懂的科普牆報,讓學生感到物理就身邊,與他們現在和未來的生活息息相關,他們隻有努力學習才能緊隨時代的步伐。這樣能激發學生較高層次的學習動機和探索科學的強烈願望,使之保持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

動動手才能動動腦,開展第二課堂科技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而在動手實踐過程中,學生必定會遇到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反過來會進一步激發他們探索物理科學的願望,增強他們學好物理的自信心。

加強學生的解題規範化要求

物理規範化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思想、方法的規範化,解題過程的規範化,物理語言和書寫規範化。對此高考也有明確的要求。如在要求計算題時:“解答應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驟,隻寫出最後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數值計算的題,答案中必須明確寫出數值和單位。”因此從高考的角度看高中物理的規範化要求應當從高一時就嚴格抓起。具體的來說應抓好以下幾點:

(1)力學中要求畫完整的受力分析圖。運動學中要有畫運動圖景的習慣。

力學問題中必須畫出完整的受力分析圖。這是至關重要的。是正確解決力學問題的關健。有的同學認為問題很簡單,畫圖不完整,或根本就不畫受力圖。正確的結果往往難以得出。即使一時能得出正確的答案,但這種不良的習慣慢慢就會養成。當遇到較為複雜的問題時,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我有時甚至會宣傳一種觀點:力學問題當你不理解習題,難以下手時,對物體受力分析,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效果,正所謂柳暗花明。

運動學中畫運動圖景輔助解題,有時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我想我們在教學中深有體會,我們自己不畫運動圖景有時解題都不太容易。

(2)字母、符號的規範化書寫。

一些易混的字母從一開始就要求能正確書寫。如u、v、μ、ρ、p,m與M等,認真書寫,我在教學中就發現有不少同學m與M不分,那麼表達式就變味了。

受力分析圖中,力較多時,如要求用大寫的F加下標來表示彈力,用小寫的f加下標來表示摩擦力,用F與F′來表示一對彈力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力F正交分解時的兩個分力Fx、Fy,初末速度V0、Vt等等。

(3)必要的文字說明。

“必要的文字說明”是對題目完整解答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表述,它能使解題思路表達得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據,流暢完美。

比如,有的同學在力學問題中,常不指明研究對象,一上來就是一些表達式,讓人很難搞清楚這個表達式到底是指向哪個物體的,有的則是沒有根據,即沒有原始表達式,一上來就是代入一組數據,讓人也不清楚這些數據為什麼這樣用。同時有的同學的一些表達式中用到一些題設中沒有的字母,如果不指明這些字母的意義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很顯然這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4)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驟。

方程式是主要的得分依據,寫出的方程式必須是能反映出所依據的物理規律的基本式,不能以變形式、結果式代替方程式。同時方程式應該全部用字母、符號來表示,不能字母、符號和數據混合,數據式同樣不能代替方程式。演算過程要求比較簡潔,不要求把大量的運算化簡寫到卷麵上。

對探究式教學與學習的一點看法

新的課程標準提倡探究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的實質是學習者對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學習運用,通過這樣一種基本形式和手段,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升科學素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探究式教學的意識。

但我們也不應走極端:即向學生傳授物理知識大都是探究式;物理實驗也都是探究性實驗;習題也都牽強附會地編成探究試題,無論上什麼樣的課都是探究式的實際上學習物理就是要在短時期內把前人通過長期大量的積累、實驗得出的正確結論迅速承接過來,抽出時間和精力進行新的創新與發展,而且,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不隻是探究實驗一種方式,介紹科學家的探究過程也是一種好的方法。

總之,探究式教學與探究式的學習並沒有現成的模式,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

12.高中物理新課程的教學對策思考

陝西、北京等地區普通高中到今年為止,已全部使用教育部2002年4月頒布的《普通高級中學物理教學大綱》(簡稱新大綱)和與其相對應的新教材。新大綱與1990年版的大綱比較,不論是教育理念上,還是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等方麵都作了重新調整,改寫了不適應時代的表述和內容,體現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為新課程標準的出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今年開始,教育部考試中心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理科綜合》已將新舊課程版合二為一,不在分新課程版和舊課程版。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廣大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觀,從課程整體改革的高度來認識教學內容和要求的變化。

領會高中物理新大綱精神

(1)注重創新思維。

突出創新意識培養是體現課改精神、落實素質教育、開發學生潛能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提出“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要成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物理教育就責無旁貸的必須從培養21世紀合格人才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注意將單科教學置於整個高中教育之中,置於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大目標下,為學校總的培養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

對於中學生來說,在物理課程中培養創新意識可從以下三點做起:一是通過觀察、實驗、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物理學總要觀察,通過觀察了解現象的特征,取得資料、數據,進而發現問題,有新的突破。例如,1973年3月的某一天英國的格林威治天文台向世界宣布:天空中發現了一種叫湮食的現象,天空中有一顆恒星,當天王星走到這顆恒星與地球的中間時,就把恒星的光擋住了,類似於日食或月食現象,但不同的是從某時刻開始觀察,天空變暗、再變亮、再變暗……進一步觀察發現共經曆了11次天空變暗,為什麼呢?當時又取得了不少數據,反複觀察和測量後,科學家們公認這是一次重大發現,93年時最後確認:天王星外邊有5個環,不僅僅是有一個本體,天空變暗11次與這5個環密切相關。當然,不是所有的觀察都會得到重大發現,但總會有收獲,有新的突破。另外,現在我們的教學中,老師提問的時候多,學生隻是回答問題,而提問的時候很少;老師研究探索較多的是怎樣設疑,采取什麼方式提問,而在怎樣通過觀察實踐,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自己提出問題方麵下的功夫遠遠不夠。這一點對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是非常重要的,應當有一個大的轉變。

(2)學會質疑。

是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有健全的懷疑心,敢於有不同意見,敢於“標新立異”。物理學史的大量事例表明,不囿於傳統理論和觀念,不迷信權威和書本,是科學創新的思想前提。在科學本身的矛盾已經顯現出來時,誰能首先同束縛科學發展的傳統觀念決裂,勇於提出新思想、新見解,誰就可能搶占到科學發展的前沿陣地,作出突破性的發現。

眾所周知,在愛因斯坦之前,洛侖茲和彭加勒已走到相對論的大門口,隻是由於未能擺脫絕對時空的束縛,才沒有最終邁入相對論的門檻。正是由於愛因斯坦拋開了“絕對時空”和“靜止以太”的觀念,才創建了狹義相對論,引起了人類時空觀的巨大變革。因此,批評的頭腦,懷疑的精神,是打開未知科學大門的鑰匙。物理學已往對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強調的較多,現在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