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3 / 3)

1905—1908年印度反英運動

1905年10月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者寇鬆總督對印度采取一係列高壓政策,並頒布了孟加拉分治法案,企圖以此分裂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策源地孟加拉,並挑起宗教糾紛,以分化革命力量和瓦解民族解放運動。分治法案激起印度各階層人民的強烈反對,由此引發了一場印度反英民族解放運動。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群眾示威遊行,抵製英貨,農民抗捐抗稅,甚至起義。在反英浪潮中,代表資產階級和地主利益的國民大會黨提出印度“自治”。以提拉克為代表的左翼在運動中起了積極作用。1908年,孟買10萬工人的政治總罷工使運動達到高潮。印度工人階級登上曆史舞台。罷工工人與前來鎮壓的軍警進行英勇的鬥爭,最後遭到殘酷鎮壓。孟買大罷工的失敗標誌著印度20世紀初民族運動高潮的結束。這次起義的性質屬於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其結果雖然失敗了,但卻沉重地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促進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與發展。

蘇丹馬赫迪大起義

即1881年由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領導的蘇丹人民反英大起義。穆罕默德·艾哈邁德出身於造船工人家庭,長期從事傳教活動,譴責富人、官吏和侵略者。他宣稱自己是伊斯蘭教傳說中的救世主馬赫迪,因此他所領導的起義史稱馬赫迪大起義。1881年,他發動反英起義,人民群起響應。1885年初,起義軍攻占首都喀士穆,並殺死英國殖民統治者蘇丹總督戈登。接著,蘇丹幾乎全境解放,建立起獨立國家。後英國殖民者卷土重來,對蘇丹的獨立進行鎮壓。至1899年,蘇丹又淪為英國的殖民地。馬赫迪大起義前後持續近20年,是蘇丹曆史上的燦爛篇章。

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

指19世紀末,埃塞俄比亞抗擊意大利入侵的鬥爭。埃塞俄比亞位於非洲的東北部,是英、法、意等國的爭奪之地,意大利尤其想加以獨吞。民族生存麵臨危機,喚醒了埃塞俄比亞的民族意識。埃塞俄比亞皇帝孟尼利克一麵消除內部分裂勢力,一麵訓練軍隊。1895年,意軍幾次入侵,均遭失敗。1896年,意軍又在阿杜瓦戰役中徹底戰敗。在19世紀末帝國主義瓜分非洲的浪潮中,埃塞俄比亞是唯一取得反帝鬥爭勝利的國家。大大鼓舞了非洲人民的鬥誌。

薩拉熱窩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到新被奧國吞並的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並訪問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這次演習是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人,激起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強烈憤慨。6月28日,他在薩拉熱窩街頭被塞爾維亞愛國分子開槍打死,德、奧集團決定利用這一事件挑起戰爭。7月23日,奧匈帝國駐塞大使向塞爾維亞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塞爾維亞取締一切反奧組織,禁止一切反奧宣傳,懲辦凶手,並限定在48小時內答複。7月25日,塞爾維亞在複文中除了拒絕奧匈派人到塞爾維亞參與追捕和審判凶手外,其餘各項全部接受,但奧匈帝國發動戰爭的決心已定,便借口條件未被全部接受,於7月28日對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

馬恩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馬恩河地區進行了兩次會戰,其中的第一次會戰最為著名。戰爭初期,德軍侵入法國領土,法軍司令部重新製訂作戰計劃。德軍對法軍的重新部署毫無所知。1914年8月下旬,德軍在西線戰場上分左右兩路同時進擊,摧毀了比利時軍隊和英法聯軍的抵抗,直逼巴黎。9月初,雙方在馬恩河地區遭遇。從9月5日到9月9日,在馬恩河一帶長達200公裏的戰線上,德軍與英法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當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得知戰場上的不利情況時,立即命令德軍撤退。9月9日,德軍第一、第二集團軍實行後撤。接著,其他各路德軍也停止了進攻。小毛奇由於指揮不力而被撤職。馬恩河戰役雙方投入軍隊超過了150萬人,經過4天血戰,以德軍的失敗而告結束。此次戰役雖然時間很短,但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重要戰役,它使德軍速勝計劃破產。雙方開始構築防禦工事,轉入了曠日持久的陣地戰。

馬祖爾湖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東線進行的一次重要戰役。一戰爆發後,俄軍進入東普魯士,迫使德國同時在東西兩線作戰,為了對抗俄軍,德不得不從西線抽調軍隊。1914年8月底到9月中,雙方在馬祖爾湖地區遭遇,德軍殲滅了兩路俄軍,進入俄境。但是,俄軍挫敗奧軍,深入奧地利境內,雙方形成對峙局麵。

凡爾登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帶決定性的戰役。1916年,德國把戰略重點轉到西線,德統帥部把凡爾登作為進攻的目標。凡爾登是法國重要的要塞,巴黎的門戶。2月21日,德軍以猛烈的炮火發動進攻,法軍兩道防線被突破。24日,法軍總司令霞飛命令要不惜一切代價死守陣地,並急速增援19萬主力軍,任命貝當為凡爾登地區的司令官。28日,德軍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被遏止。不久,德軍又發動了第二、第三次大規模的進攻,但進攻勢力已經減弱。6月初,俄軍在東線戰場開始了進攻,消耗了德軍的後備力量,德軍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場上的主動權逐漸轉移到法軍手中。從10月至第二年8月,法軍開始了反攻,將德軍逐回進攻前的地區,奪回了大片失地。12月18日,凡爾登戰役結束。整個戰役,雙方傷亡總計70萬人,法軍傷亡略多,德軍在凡爾登戰役中的失敗,使同盟國在西線失去了作戰的主動權。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從此,德奧開始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