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 / 3)

大棒政策

20世紀初美國幹涉拉丁美洲國家事務的帝國主義政策。1903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宣稱:“應付國際關係的正當辦法在於嘴裏說話要溫和,手裏要提根大棒。”他還說:“在西半球,美國對門羅主義的信念可能迫使美國履行國際警察力量的義務。”“大棒政策”是19世紀初“門羅主義”爭霸美洲的侵略擴張主義的繼續。1903年底,美國奪取巴拿馬運河即是“大棒政策”的真實體現。

布爾什維克

即多數派,按它的俄語發音譯為“布爾什維克”。特指1903年7—8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國外秘密召開了代表大會,列寧在會上領導製定了黨綱,即明確提出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綱領。在選舉黨的中央領導人員時,擁護列寧的占多數,稱多數派,即布爾什維克。這樣,在俄國建立了主張無產階級專政的新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布爾什維克黨。以此為標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列寧主義誕生了。

三國同盟

指德、奧、意三國同盟,即以德國為核心的帝國主義軍事集團。它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由於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爭奪世界霸權產生矛盾衝突與相互勾結的結果。1879年10月,德奧為了共同對抗俄國,孤立和打擊法國,在維也納簽訂了《德奧同盟條約》。條約規定,締約一方受到俄國攻擊時,另一方以全部武力予以支持,並不得單獨媾和;如果締約一方受到俄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攻擊,另一方保持善意中立。這是一個軍事集團的基礎。1881年法國占領突尼斯,引起意大利的仇恨。德國首相俾斯麥乘機極力拉攏意大利,於1882年5月在維也納,德、奧、意三國簽訂了《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條約規定,如意大利遭到法國攻擊,德、奧予以“全力支援”;如德國遭到法國攻擊,意大利則給德國同樣支援,奧匈則全力阻止俄國參加法國一方作戰;如三國中的一國同其他國家發生戰爭,其他兩國應保持善意中立。《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三國同盟的建立。三國同盟本身並不是堅固的,意大利由於孱弱,一直動搖不定,最終由於利害關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意大利反戈一擊,投入了協約國懷抱。

三國協約

即英、法、俄三國協約。德、奧、意三國同盟建立後,使俄、法都受到極大的威脅,法、俄在同德、奧的爭奪和對抗中逐漸接近。最後,於1892年俄法締結軍事協定,規定一方受德國或奧、意進攻,另一方全力支持,共同作戰。法俄協定的矛頭,針對三國同盟特別是其盟主德國。法俄協定形成了第一個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的基礎。同時,隨著德國實力的增長,並日益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英國與德國的矛盾上升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不得不放棄“光榮孤立”政策,調整同原來的競爭對手法國的關係。1904年,英法簽訂協定,互相在殖民地問題上作了些妥協,以便共同對付德國。英法協定推動了英俄關係的改善,於1807年,英俄在伊朗、阿富汗的問題上達成協議。這樣,由於俄法協定、英法協約、英俄協約,三國實際結成了協約國組織,它標誌著另一帝國主義軍事集團最後形成了。

朝鮮甲午農民戰爭

1894年1月,以全琫準為首的幾千農民,在朝鮮南部全羅道的古阜打開倉庫,把糧食分給農民,奪取兵器庫中的武器,發動大規模起義,史稱朝鮮甲午農民起義。全琫準提出了“逐滅倭夷”和“滅盡權貴”的口號,體現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4月28日,農民起義軍攻占了通往漢城的重要門戶——南方重鎮全州,極大地震動了朝鮮統治者。朝鮮政府一方麵向清政府求援,另一方麵又采取緩兵之計,向農民軍提出談判議和,農民軍受騙,同意議和。但在這時,日本侵略者乘機出兵朝鮮,並挑起甲午中日戰爭,農民軍的鬥爭鋒芒遂轉向日本侵略者。全琫準率軍北進,經過激戰,在日本和政府軍的聯合進攻下被迫南撤。由於叛徒出賣,全琫準在途中被俘,1895年3日,慷慨就義。轟轟烈烈的朝鮮甲午農民戰爭最後雖然失敗了,但這次起義震憾了朝鮮封建統治。並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促進了朝鮮人民的民族覺醒。

朝鮮義兵運動

1905年,日本把朝鮮變成其保護國以後,於1907年,又強迫朝鮮解散軍隊,廣大愛國官兵拒絕接受這個決定,並進行抵抗,廣大群眾紛紛加入,遍布全國,史稱義兵運動。義兵每支約有100人到500人。他們展開遊擊戰爭,到處襲擊日本憲兵,破壞日軍的電信設備,消滅小股日本駐軍,懲辦賣國賊。至1908年,朝鮮240多個郡幾乎都有義兵活動。其中以朝鮮東北部的鹹鏡道的獵戶洪範圖、東道善領導的遊擊隊最為著名。根據日本官方縮小的統計數字,從1907年到1911年同日本侵略軍作戰的義兵共有143萬多人,作戰2900多次。義兵運動是朝鮮人民群眾性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武裝鬥爭,在朝鮮民族解放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