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年和她姑姑的感情一直都非常好,當時她也就真的信了,其實現在想來,包包出現的時間不偏不倚在她收到東西以後,加之連手工藝都是一樣的也未免太過湊巧。如果媽媽說的是真話,這些出口的款式,是不可能會銷售到內地來的,那麼姑姑就算花錢也是買不到的。
剪年想起後來還發生了一件事,也同時印證了她此刻的猜測是正確的。
收到第一個包裹之後,隔了好幾年剪年的媽媽才第一次回來看兩姐弟的時候,想帶著兩個孩子去公園裏玩,她翻箱倒櫃地找東西,奇怪地說:“我給剪筠織的毛衣去哪裏了呢?我明明織了一件棕色一件淺綠色的給他啊。”
兩個孩子都沒有見過她說的那兩件衣服,奶奶在旁邊像是想起來了什麼一樣,極度不自然地招呼剛好在剪年家裏玩的堂弟說:“箖箖,過來穿外套,小心別感冒了。”(就讀“林”)。
剪年的媽媽眼尖,看到剪箖穿的那件毛衣就說:“箖箖,這件毛衣是你媽媽給你織的嗎?”
孩子是最天真的,剪箖直到此刻都沒搞懂“離婚”是個什麼概念,所以見到剪年的媽媽還是喊她“大媽”,他懵懂地如實回答說:“是奶奶給我的。”
剪年媽媽瞬間了然於胸地說:“這樣啊,我還說這件毛衣的花紋織得這麼好看,想跟你媽媽討教一下織法呢。”
奶奶在旁邊臉色變幻無常了一陣,剪年媽媽卻終究沒有當麵戳穿奶奶將剪筠的新毛衣拿去送給剪箖穿的事,畢竟剪年媽媽親手織出來的毛衣,就算時隔久遠,依舊一眼就能看得出來那花紋是出自自己的手。
剪年的媽媽後來有教剪年:“奶奶這些年照顧你們姐弟兩個,是很辛苦的,也有功勞。不管她說的話好不好聽,做的事你喜不喜歡,你都不該跟她計較,而應該對她心存感激,這就是對老人家的尊重和孝順。”
剪年現在也已經是兩世為人了,前前後後的事情一聯係,基本上就知道是在她走了以後,奶奶將她媽媽寄來的東西撿了些好的出來,送去給自己的女兒和二兒媳婦了。
剪年特別能理解奶奶的心理,畢竟她和弟弟一時間增加了那麼多新衣服,奶奶擔心他倆穿不過來,包包也太多了背不過來,於是拿一些去分給她想照顧的人也是她會做得出來的事。
可是,剪年唯一不能理解的是,她整日沒有媽媽在身邊照顧著,爸爸又是家都甚少回來,形同虛設的存在,在她半年,甚至是一年時間裏才能感受到一次母愛溫暖的情況下,奶奶依舊感覺到她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多到需要送給人一起來分享的地步。
奶奶自作主張把兩姐弟的東西,送給已經自食其力的姑姑,還送給家庭條件比剪年家要好很多隻有一個獨生子的叔叔家的孩子。
剪年不懂,她明明什麼都缺,為什麼在奶奶的眼裏,她所擁有的,已經太多,多到可以拿去送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