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白的說明文關於所謂“逆向金手指”(1 / 2)

因為本書之前在某基建團中槍了,再加上某幾個既不仔細看書,又不學無術,隻會腦補和跟風的無腦白噴本書逆向金手指,再加上關於我設計的綜合魔導係統的原理確實需要很多文字來描述,放在正文裏也不合適,所以專門開一個單章,打一打某些白的臉。

本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艦隊魔導防空係統與現代反艦導彈,第二部分則是介紹兩個世界的戰術殲擊機對抗的相關知識。

首先來談談第一部分:

這個世界本身是一個魔幻背景的世界,奧薩和尤克托這兩個財大氣粗的超級大國,全都給自己的海軍裝備了綜合魔導係統,比如奧薩防空巡洋艦專用的“瓦爾基裏”。相對於由艾莉卡設計的,更加側重於提高全艦的自動化水平的“秘銀”係統,兩超的魔導係統更傾向於提供基於魔導能量的硬殺傷能力——因為UISAF無法大批量生產出功率足夠的魔導核心,但是兩超都可以。

以“瓦爾基裏”為例,該係統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用於探測的領域係統,其二是用於攻擊的K-1型17高平兩用雙工作模式速射艦炮。用於探測的“領域”,是典型的古代魔法與現代魔導科技相結合的產物。

眾所周知,雷達的基本探測原理,就是電磁波的發射與接收——而魔法“領域”的探測原理,則是利用魔導能量,在探測核心周圍,生成一個特殊的魔導能量場。所有進入這個能量場的物體,都會對能量場本身產生幹涉——這種幹涉會被能量場的製造者感知到,基於這樣的原理就可以對進入領域內的物體運動情況進行探測。

相對於雷達,“領域”有一個重要的優勢——能量場本身是可以以任意形態分布的,因此“領域”可以無視地球曲率,對於進入“領域”內的任何高度的飛行物體都有良好的探測效果。即使是先進的“宙斯盾”戰艦,雷達對於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也隻有幾十公裏——但是“領域”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卻高達180公裏,與高空探測距離幾乎完全一樣。

至於K-1艦炮,則是一種可以同時以17實體炮彈或者魔導能量波束為殺傷介質的速射副炮。在魔導攻擊模式下,它可以發射魔導能量波束,雖然實際並不是激光炮,但是基本性質與激光炮類似,所以可以類比為激光炮。

大家都知道,現代激光武器在地球上使用的主要難點,就是因為大氣層的存在,而導致的能量衰減和折射等問題。而在領域內,這些問題全都迎刃而解了——魔導能量波束在領域內的能量衰減程度遠遠於激光在大氣層內的衰減,所以即使是對180k以外的目標,仍然具有殺傷力——當然,衰減還是存在的,所以隻能殺傷飛機之類的軟目標。

除此之外,綜合魔導係統還可以對領域進行一定的控製——它可以控製領域內的魔導能量場,改變其對能量波束的折射率,進而構築一條光路折射通道,使光束準確地命中目標。換句話,決定魔導炮能擊中飛機的,並不是負責開火的炮手,而是戰艦作戰中心內的魔導操作員——所以,這個世界的戰艦雖然仍然是二戰級別的BB,但是卻已經有了類似於現代I的綜合作戰中心。

對於任何高度的亞音速目標,魔導防空係統的命中率都可以達到90%以上——相當於S-00對中高空三代機的命中率。而這個世界的魔導飛行器普遍隻有二戰時期螺旋槳飛機的水平,所以,這個世界的V才沒有取代BB,成為主流——因為防空係統的發展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航空兵器的發展。

不過,魔導波束偏轉的角度也有限——魔導波束的“光路”必須為圓弧,這樣能量損耗最,同時圓弧對應的圓心角不能超過60度——再加上垂直方向魔導炮本身射界的限製,魔導炮的最低攻擊高度是15米——作為對比,魚叉導彈的巡航高度是60米。這也就意味著,魔導炮隻能打空中目標,不能打海上目標。如果需要用17炮打擊海上目標的話,需要先切換成實彈模式。

當然,這個係統並不是無敵的——前麵過,魔導係統需要確定敵方目標的位置,然後構築光路通道,但是目標本身是運動的,所以需要係統不斷地刷新目標的位置——而係統本身的運算能力,最多隻能保證有效追蹤亞音速目標。當目標的飛行速度突破音速之後,魔導防空係統的命中率就開始下降,到15時命中率就隻有45%了。

如果目標速度沒有突破的話,那麼魔導係統仍然可以模糊地確定目標的大致位置,通過方位預判和彈幕覆蓋,仍然可以保證一定的命中率——當然這隻是針對隻能直線超音速飛行的二代和三代機。

如果目標速度突破的話,係統將會完全無法對其進行追蹤——相當於雷達對F-以上級別的隱形戰機,在00k以上距離的探測效果。同時,對於典型的重型第四代戰鬥機,比如F-、NAF、殲-和FA-44,由於其具有超音速巡航和超音速機動能力——例如F-可以在18下飛5G機動,所以方位預判+彈幕覆蓋的方式同樣也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