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對抗雷達的電子幹擾和低可探測性技術,同樣也對領域有效——隻是作用效果差了很多。要想保證有效壓製領域的話,必須要使用E-15這一級別的大型電子對抗飛機,艦載的EA-18G功率太,隻能勉強保護自身安全,並不能為攻擊機群提供掩護。而如果想要隱形突防的話,必須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飛翼布局、達到極低可探測性標準、高亞音速。目前,美國海空軍序列內滿足該條件的隻有B-轟炸機,半吊子隱形的F-5和速度比二戰飛機都慢的-47B都不滿足該條件。
那麼,為什麼要設定這樣一個係統呢?這就要從現代反艦導彈的兩條發展路線起了。
反艦導彈,按照發展路線,可以分為美係和蘇係兩種路線。美係路線的特點是高亞音速掠海突防,典型代表是因為射程和威力不足而飽受詬病的“魚叉”導彈,反艦型“傑索瓦”-防區外製導武器,以及反艦型“戰術戰斧”巡航導彈。
因為美軍預算的不斷削減已經成為趨勢了,很多被國內美分們吹上的“科幻”武器最後都被砍了,其中又以海軍為最大受害者,再加上下一代反艦導彈LRA**這個計劃本身又有著諸多不靠譜之處,所以在我的設定裏,LRA**最後也被砍掉了,一等人能用的隻有經過N次改進的魚叉···當然,即使是LRA**最後服役,也不會產生什麼影響——因為衝壓超音速的LRA**-B方案現在已經被槍斃了,最後入選的還是隱形高亞音速的LRA**-A。
而蘇係的特點,則是“傻大黑粗”,不能超音速,彈頭不重的導彈都不是好導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一大票SS-N-係列的,專門為美國海軍航空母艦量身定做的,可以用“鬼畜”來形容的各種動輒飛幾倍音速,彈頭重量巨大的變態玩意。
兩條路線,各有千秋——而由於蘇聯已經解體,在效費比上占了很大優勢的掠海亞音速路線逐漸成為了主流,俄羅斯甚至也發展了Kh-5這樣的“魚叉斯基”。而同時師承美蘇兩家的本朝,則屬於典型的腳踩兩隻船——基於渦噴和渦扇發動機的鷹擊-8、鷹擊-6都是亞音速掠海導彈,鷹擊-8和珠海航展上露麵的-705/鷹擊-18是亞超結合,鷹擊-91和最近剛剛曝光的鷹擊-1則是典型的衝壓超音速彈。
顯然,結合上文,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在冷戰時期蘇聯紅海軍的超音速導彈飽和打擊麵前,奧薩聯邦的配備了魔導係統的戰艦,就像真正的二戰戰艦一樣不堪一擊。但是現在,蔣玉成的鋼爪,明顯使用的是1世紀美國海軍的裝備,缺乏超音速攻擊手段,所以暫時陷入困境也是正常的。隨著科技樹的鋪開,鋼爪重新取得海上優勢隻是個時間問題。
第二部分、兩個世界的艦載機的戰鬥
這個世界的魔導飛行器,性能大致介於二戰末期螺旋槳飛機和第一代噴氣式戰機之間。在中距戰中,“鋼爪”的三代以上戰機毫無懸念地獲得了壓倒性的優勢,而在格鬥戰中,現代戰機卻並不一定占優勢——
以下是《勝利之星》中關於能量機動的闡述,對此無法理解的白可以好好學習一下——《勝利之星》中交戰的雙方是F-14A和雙翼機“劍魚”:
在與劍魚的空戰中,大貓的優勢在於發動機重推比更高,因此大貓在消耗了能量之後,可以憑借大推力的渦輪風扇發動機很快加速爬升,重新獲得能量。但是,從另一方麵來,體積輕,翼麵積大的劍魚戰機在翼載荷上占據很大的優勢——在實戰中,這也就意味著這種老式雙翼機能夠進行十分劇烈的機動卻僅僅損失很少的能量。於是這樣就可以得出一個似乎有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結論——在視距內空戰中,雙方各有千秋。
“在雙方接觸的一瞬間,我憑借高速度和優越的操縱性能,是占據優勢的。”教官格魯曼如是講述道,“但是如果雙方開始繞圈,因為速度高,翼載荷,我的回旋半徑比劍魚要高得多,這樣就很難指向劍魚發射機炮。”
雖然大蟲子配置了AI-9導彈,並且敏捷機動能力也更強,但是毫無懸念,對手的飛行性能同樣遠遠強於雙翼機——更何況,對手在纏鬥中還占據了局部數量優勢,在格鬥戰中這是非常重要的。AI-9畢竟不是全向導彈塔,大離軸發射意味著非常嚴重的能量損失,所以在近距離纏鬥中命中率不高也是正常的。事實上,比繞圈的話,大黃蜂沒有可能戰勝對麵的魔導飛行器——真正的對抗方式,應該是盡量避免格鬥,在中距戰中消滅對手,如果被纏住的話,就要像斯諾上校那樣盡可能利用大黃蜂在動力性能方麵的優勢,采取一擊脫離的戰術一輪一輪地擊殺敵人。
最後,我想的是,雖然我的文筆不給力,但是單獨論現代武器方麵的軍事素養,我想全點娘也沒有多少比我強的作者和讀者。合理黨們噴我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到底有多少斤兩,肚子裏到底有沒有幹貨再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