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十章 坦克對決(五)(3 / 3)

這樣兩輛坦克相互配合作戰,才能夠最大程度上發揮戰鬥力的同時保障自己的安全。之所以會這樣做,主要還是因為中國陸軍內的坦克裝備數量太多,相對於的步兵就不夠多了,一個機步師或者裝甲師才六個機械化步兵營,而這一個機械化步兵營雖然人數近千人,但實際上有半數都是駕駛員、重武器艸作員、輔助人員,真正的戰鬥步兵實際上不足五百人。這也就造成了一種情況,那就是坦克那麼多,但是沒有足夠的步兵來提供掩護,而單純的提供戰鬥步兵的比例也是不現實的,現在一個機械化師的固定編製就達到一萬六千人了,在增加戰鬥步兵的話,那還不得直接飆升到兩萬人以上啊。

在這種情況下,坦克就必須自己掩護自己了,所以才會發展出來這種22製的戰鬥模式,即兩輛坦克組成一個戰鬥小組,兩個戰鬥小組組成一個坦克排,而兩個坦克排相互掩護進行作戰形成兩個進攻方向,而兩個進攻方向相互加起來就是四個坦克排,再加上連長的指揮坦克,那麼就形成了一個標準的坦克連了,這樣的坦克連擁有十六輛戰鬥坦克,一輛指揮坦克一共十七輛坦克,而一個坦克營裏,一般是擁有三個裝備T15或T18的中型坦克連,一個裝備T14輕型坦克的輕型坦克連,再加上營部的坦克排,那麼就組成了一個中國陸軍當中的標準中型坦克營,一共擁有七十輛坦克。有意思的是,中美兩國的坦克營編製裏頭的坦克數量在1945年是一樣的,至於說誰抄的誰那已經不重要了,反正我一見改了編製,我立馬也改了,不過也有不同,也就是美軍坦克營裏還有裝備半履帶式的裝甲車,但是中國的坦克營一般裝備的是全履帶式的步兵戰車。此外偵查上,美軍傾向於用0.25噸的輕型吉普,而中國陸軍則是裝備了一款六輪的0.75噸級別的裝甲偵察車,並且上頭還架設了一挺12.7毫米的重機槍,這裏頭美軍更重視偵查車輛的機動能力,而中國陸軍則更重視偵查車輛的火力和防護。

老李等到了311號車後,很快這兩輛T18坦克就是向南方快速駛去,這個時候的老李並沒有縮回身子躲進坦克裏,盡管T18坦克的車長視線範圍已經相當良好,但是對於作戰來說依舊顯得不足,所以不少英勇的坦克車長在戰鬥中都是無視外麵的槍林彈雨,探出半截身子以獲得最好的視線來指揮自己的坦克戰鬥的。這種情況並不是特殊情況,而是二戰當中普遍存在的情況,中國陸軍如此,德國陸軍也如此,蘇俄和英美軍隊也都差不多,這主要是個人勇氣問題,也沒有什麼硬姓的規章製度。

車長個人勇氣足夠的話,那麼他就會探出身子來指揮,沒有勇氣的話就躲在車內指揮作戰了,先前的包二青就是沒有敢直接伸出身子來指揮戰鬥,但是這個老李卻是直接探出了身子,而且還拿出了望遠鏡直接觀察前方。

不用多久,老李突然大聲喊:“停!”

雖然坦克內噪音非常大,坦克內部乘員之間的交流一般都是直接采用耳機交流,中國陸軍裝甲兵的坦克帽裏是配有耳機的,所以別看老李是在車內直接喊,彷佛會被坦克的轟鳴聲淹沒一樣,但實際上是通過耳機準確的傳達到了駕駛員耳中,而為了防止耳機出現故障,現在坦克兵訓練還保留早期坦克作戰時的‘觸摸式’交流方法,這種方式是一戰以及二十年代期間的普通做法,比如車長要發布什麼命令,踢前麵駕駛員一腳,拍裝填手一下之類的,而車組和車組之間的交流則是依靠白天旗語,晚間依靠燈語,說起來比較搞笑,但這卻是早期坦克乘員作戰時最有效也是唯一的交流方法。

隨著這輛314號T18坦克停了下來後,老李繼續用望遠鏡觀察著前方左下方,半晌後他一邊縮回身子並蓋上了艙門一邊通過耳機道:“目標潘興,方位270,距離1800,持續裝填1號彈!”

1號彈也就是1943年式鎢合金APDS穿甲彈,老李繼續用潛望鏡觀察著,而下方的炮手已經是轉動炮塔開始瞄準,裝填手也是把一枚1943年式APDS穿甲彈裝進了炮膛裏。

數秒鍾後,裝填手報告:“裝填完畢!”

炮手包報告:“瞄準完畢!”

老李毫不猶豫道:“開火!”

下一瞬間,一枚1943年式APDS穿甲彈就是直奔一千八百米意外地的一輛的M26坦克而去!——

4.9K小福利

如果您覺得《辛亥大軍閥》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