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十一章 坦克對決(六)(1 / 3)

以克查赫這個小鎮外中心方圓大約十多公裏的地區內,中國陸軍第三師之乙戰鬥群和奧地利國防軍第六師同美國陸軍之第九師發生了激烈的戰鬥,不過最為主要的戰鬥還是集中在小鎮核心地區裏,那裏交戰的部隊主要是中國陸軍之第332步兵營、第13坦克營,以及負責對他們提供支援的第32炮兵營、第878自行火箭炮連。

而和他們進行交戰的則是美國陸軍第九師的第47步兵團、同時還有臨時加強給第九師的第751坦克營,而提供炮火支援的則是第60野戰炮兵營。

單單從表麵上看上去,彷佛雙方都已經出動了好幾大千人,彷佛是上萬人的大會戰一樣,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克查赫那邊的戰鬥實際上規模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多,絕大部分戰鬥都是發生在步兵連於步兵連之間,坦克連和坦克連之間,也就是說戰場上主要是以一百幾十人之間的步兵戰鬥和幾輛坦克幾輛坦克之間的對決為主,這些小規模戰鬥連接起來,就是形成了雙方的全線戰鬥。

而仔細計算雙方此時參戰的一線戰鬥人員,實際上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多,第332步兵營雖然號稱千人規模,但是真正的戰鬥步兵不足五百人,而真正在前半個小時內投入作戰的戰鬥步兵在一般左右,也就是三百人左右,剩下的一部分是預備隊人員以各車輛的駕駛員、重武器艸作員,後勤運輸人員、維修技術人員等。由於實際參戰的戰鬥步兵不多,但是雙方投入的坦克以及其他裝甲車輛都比較多,趙臨東可是把一整個坦克營將近七十輛坦克都投入了進去,而美國人那邊也是除了一開始的一個坦克連外,又是增援了三個坦克連,這加起來就是一整個第751坦克營了。

這樣也就造成了,在克查赫這個小鎮核心地區,雙方的戰鬥主要是以坦克之間的交鋒為主,步兵則是成為了次要的掩護兵力。如此情況導致了在這片方圓不足三公裏的區域裏,竟然是集中了雙方超過兩百多輛的各類坦克、突擊炮等全履帶式裝甲車輛。

這樣的密度可以說在整個二戰當中都是很少見,雖然蘇德在東線交戰的時候,發生過超大規模的坦克交戰,但那種交戰的範圍非常大,可是很少出現說在一個小地方裏就彙集雙方數百輛坦克交戰的事情。

之所以出現今天這種情況,還是和中美兩國陸軍的機械化程度太高以及兩國都擁有大量坦克有關,現在中美兩國現存的坦克可都是七八萬輛以上,這坦克多都不知道該怎麼安排了。

二戰期間,各國都是全力生產各種軍工產品,哪怕是沒有參加大規模戰爭的中國也是如此。其他軍事物資先不說了,隻說坦克、自行火炮、突擊炮等全履帶式的裝甲車輛,美國和蘇俄從戰爭爆發到現在,生產的數量可是達到十幾萬輛,不過他們由於連年的戰爭損失的也多,不過盡管損失的不少,但是他們現存的坦克依舊非常多,美國人可是還保有好幾萬輛的坦克、自信火炮、突擊炮呢,蘇軍的要一些,但是也有好好萬輛呢。

然而二戰當中的中國和英美德蘇各國都不同,中國雖然連接對外進行了數場戰爭,包括1940年東南亞戰爭,1941年中俄戰爭,1944年中曰戰爭以及到年初的歐洲戰爭。但是這些戰爭給中國所帶來的戰鬥損失卻是相當少的,也許幾百輛、幾千輛裝甲車輛的損失在平時看起來很多,但是和蘇軍超過十萬輛的裝甲車輛損失以及美國六七萬輛的裝甲車輛損失比起來,中國陸軍在以上多場戰爭中的裝甲車輛損失不超過一萬輛。

而正式因為戰鬥損失較小,也就導致了中國陸軍內大量舊式裝備沒有被消耗掉,但同時由於技術的進步,迫使中國陸軍不得不大規模服役更加先進的裝備,如此也就導致了大量舊式裝備被迫封存、或者退出一線部隊裝備二線部隊。其中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T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