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十章 裁軍和改革(1 / 2)

時間到了1946年的下半年,放眼望去全球已經是一片和平,中美蘇英德四國表麵上也是開始大規模的裁軍了,不過這看似裁軍的背後,實際上卻是各國對軍事裝備的一個全麵更新換代,各國對於各種新式武器的研發和生產並沒有停頓,美國人在1946年的下半年後,已經是服役了超過八千輛的M26坦克,並且新一代噴氣式戰鬥機P84也是開始服役。

蘇俄那邊也是縮減軍人數量、大量T34坦克退居二線的同時,從T44-100發展起來,去年就已經定型並進行測試的T54坦克也在1946年初迫不及待的進行生產並服役,盡管當時而言這個T-54-1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僅僅是最初幾個月的量產期間就陸續發現並解決了高達一千多項的問題,但是麵對著中國龐大的T158坦克群和美國的M26坦克,蘇俄的老式T34根本無法抗衡,而重型坦克的IS-2以及IS-3因為價格昂貴,產量較少,大規模生產IS係列重型坦克用來對抗T158以及M26是不顯示的,蘇俄急迫的需要一款可以對抗以上兩種坦克並且足夠廉價可以進行大規模量產的坦克,去年大規模量產並服役的T44-100被證明還無法有效對抗T158以及M26,由此可見蘇俄對T54坦克的迫切需求了。

英美和蘇俄兩方這樣,減少人員的同時加大先進裝備的研發和裝備,作為對抗一方的中國和德國,自然也是不甘落後。

德國那邊一邊是大規模裁軍,而另外一邊,其在中國的幫助下所研發的E係列主戰坦克也是在1946年開始量產並服役。

德國有感於二戰期間德國的坦克工藝複雜,工時太高,姓價比低下,同時也是獲得了中國的T158主戰坦克的部分技術,而非常重要的是,二戰期間的德國各種稀有金屬資源都非常短缺,導致在製造軍工產品的時候不得不采取諸多得不償失辦法,導致坦克重量增加等等,現在嘛,沒有了這些限製,同時還獲得了中國的坦克專家的一定技術援助,所以他們的‘未來主戰坦克計劃’進展比較順利,同時放棄了二戰期間製定的一係列得不償失的坦克研發計劃比如E75,E100之類的,把重點都是放在了E50上,同時參考了T18坦克的諸多設計,基本上是把原有的E50坦克的設計都推翻,新弄出來的E50基本上就是T18的德國版本。

火炮上德國人放棄鍾情許久的超長身管火炮,因為在觀看了T18坦克的實彈射擊後,發現T18坦克上的105L50主炮雖然身管不算太長,但是發射APDS穿甲彈的時候,卻是輕易擊穿了一輛虎王坦克殘骸車體的正麵裝甲時就被驚道了。德國的那些看似彪悍但是成品率低的一塌糊塗的超長身管雖然穿甲能力也不錯,但是他們的成品率太低,工藝複雜,二戰期間德國坦克為什麼產量這麼低,就是因為德國腦子秀逗了,你裝一門88L71主炮所需要的重量完全可以搭載一門105毫米甚至120級別毫米主炮的重量,而且穿甲能力不差,更重要的是工藝簡單,產量足夠大,生產一門88L71甚至88L100所需要的工藝絕對不是105L50可以比較的,兩者的成品率也沒法比,同樣的工時和資源德國人可以生產一門88L71,但在中國就能夠生產五門以上的105L50。

放棄了超長身管火炮後,德國人也是直接上馬了105毫米的主炮,裝甲上由於沒有稀有金屬的現實,德國人也不用那些死重死重的裝甲了,這就直接導致車體重量的下降,不過德國人設計坦克時喜歡高大全的劣根姓是很難改變的,這個E50坦克取得隻有四十噸的T18、T54、M26坦克作戰姓能的同時卻花了五十噸的重量,盡管姓價比已經比當初的虎王強的多,不過依舊屬於姓價比比較低的東西。

不過這對於德國人不存在太大的問題,當初他們連虎王這種中看不中用的貨色都打算大規模量產,這E50就更不存在問題了,所以在經過了1945年的緊張設計到了1946年就開始大規模量產,作為豹式坦克甚至虎王坦克的代替者,為了加強火力,德國還從中國大規模進口APDS鎢合金穿甲彈。

而飛機上,戰鬥機中的TA183已經大規模服役,至於轟炸機尤其是戰略轟炸機,這對於麵臨著沉重防空壓力的德國來說,實在是沒有太多的經曆去搞了。

此外在輕武器上,由於德國發現自身的各種輕武器已經落後於時代,準備重新設計自動步槍等輕武器,當然以德國的軍事工業能力來說不會向中國進口步槍,但是考慮到中德兩國已經達成了事實上戰略同盟,同時中國在歐洲也有大量駐軍,而同時屬於盟友序列的奧地利。南斯拉夫、土耳其、芬蘭等部隊都是使用中國的製式口徑,也就是在步槍上使用6.8*50毫米步槍彈,火炮上使用75毫米,105毫米,155毫米的口徑的火炮。德國在火炮方麵還好,基本上口徑一致,多少也能夠做到彈藥通用,但是步槍上就不行了,目前中國和德國之間隻有重機槍的7.92毫米機槍彈是通用的,其他的都不通用,同時由於新一代的自動步槍都在考慮中間威力彈藥,與其重新設計還不如直接用中國陸軍的6.5*50步槍彈呢,因此他們也是設計了一款新的自動步槍裝備在1946年裝備部隊,結束了德軍還在大規模使用栓動步槍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