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人精”曹彬(1 / 2)

曹彬,行武出身,曆後漢、後周、北宋三朝,最後幹到樞密使退休,可謂人臣之極。有宋一代,推行“右文抑武”政策,“好男不當兵”,象曹彬這種靠使槍弄棒進入革命隊伍的人,想要爬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位置,單有戰功恐怕遠遠不夠,還得靠世事洞明和人情練達,在協調能力和做人處世上都要有非常之道。

曹彬曾任西上合門使,一個禮儀官。一次,受周世宗派遣,出使吳越國。曹彬這趟差事幹得漂亮,既完成了周世宗交給的任務,也讓吳越王十分高興,返程之際,吳越王以私人名義送給他許多珍貴禮物。曹彬一想,不能幹公差、填私欲呀,便婉言謝絕,乘風歸去。吳越王聽送禮遭拒,急忙安排人用船載著禮物追上曹彬,但曹彬還是不受,辦事者回複後,吳越王又安排人奮力追趕,堅決要求他收下,曹彬再謝、再拒,如此往返四次。最後,曹彬仰長歎道:“如果我還拒絕的話,那就是沽名釣譽了。”於是,接受了饋贈,不過回來後,他就立刻將禮物繳了國庫,真是見素抱樸,秉正無私,讓周世宗也頗為感動。

宋太祖趙匡胤舉事前,曾是周世宗手下紅人,曹彬當時還隻是周世宗身邊掌管茶酒的吏。一,趙匡胤笑嘻嘻地向曹彬討酒喝,曹彬:“這是禦酒,不敢給你。”隨後,他自己花錢,買了好酒送給趙匡胤喝,表現得公私分明,不卑不亢。作為周世宗手下的殿前都檢點,趙匡胤位高權重,炙手可熱,不過,曹彬沒有公事,從不上趙家登門造訪。而那些朝中文官武將為巴結趙匡胤,經常到他家宴飲會聚,走關係、套近乎,曹彬也從不去湊這種熱鬧。後來,趙匡胤當了皇帝,一次召見曹彬,憶及往事,忽然好奇地問:“當年我在世宗手下時,常希望親近你,你為什麼故意疏遠我呢?”曹彬回答:“您有所不知,我當時身為周室近親周太祖的張貴妃是曹彬的姨媽,又任職禁中,心翼翼、恭謹奉職都擔心出錯,怎麼還敢奢望接交您呢?”曹彬這種中立不倚、一門心思效忠主子的態,深得趙皇帝的賞識。怎能不賞識呢?實際上,但凡處於權力頂峰的人,都希望下麵的人對自己忠貞不二,“唯餘馬首是瞻”嘛。所以,趙皇帝與大臣們聊,每當聊到周世宗那些舊部時,總是真正不會背叛其主子的,隻有曹彬一人而已!

曹彬遇事,總是從大局入眼,講政治、講原則、講團結,從不爭功諉過。乾德二年,趙匡胤任命王全斌為西征元帥,曹彬為監軍,率六萬之眾西征伐蜀。仗是打贏了,但身為主帥的王全斌殺紅了眼,一意孤行,竟然把三千多西蜀降兵抹了脖子,一個也不留。對降兵大開殺戒,這可犯了戰爭大忌。在討論殺不殺降的會議上,曹彬堅決反對,王全斌拿著文案讓他簽字,曹彬也誓死不從。班師回朝,一番慶祝之後,趙皇帝把幾個西征的主要負責同誌叫到後殿,對著他們破口大罵,責怪他們殺人太甚,贏了戰爭,卻丟了軍威、失了民心。趙皇帝見曹彬也在,便你退下,不關你的事。可曹彬不退,向皇帝施禮道:“殺降兵,是我們集體討論決定的,罪責難逃,作為監軍,第一個應判我死罪。”趙皇帝見曹彬都主動請罪,頓時動了惻隱之心,何況西蜀已平,消除了自己心頭大患,功不可沒,就原諒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