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重鑄國防軍之魂(上)(1 / 2)

德國,上巴伐利亞,米爾多夫,戰場地帶

1950年11月6日,星期六,雨夾雪

持續一的低強度降水尚不足以將城市周邊的田野變成泥潭,真正使此處地貌發生如此改變的,是蘇聯紅軍近衛火箭炮兵第56團及近衛步兵第77師、近衛步兵第84師、步兵第1師、步兵8師所屬炮兵部隊,外加近衛坦克第46旅的百餘輛坦克和裝甲車。//歡迎來到閱讀 //也就是,蘇軍已在米爾多夫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地方投入至少4個師、1個獨立坦克旅、1個獨立火箭炮團的進攻兵力,而在此阻擋蘇軍南下的德國軍隊僅有一個步兵師——民主德國陸軍第1步兵師。該部與昔日第三帝國的德意誌國防軍第1步兵師乃是承接關係,擁有“腓特烈步兵師”之榮譽稱號國防軍第1步兵師組建於194年,199年作為第一波動員參加戰爭,先後入侵波蘭、法國、蘇聯,1945年在柯尼斯堡、薩姆蘭半島和皮勞戰鬥中受重創,殘部經海路撤往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後向英軍投降。在度過了一年多的戰俘營生涯後,腓特烈步兵師的官兵們因東西方陣營大戰的爆發而返回德國,打亂編製後歸入德國防衛軍,不久參加了盟國陣營在波蘭的作戰行動。蘇軍占領德國後,德國防衛軍不複存在,多半軍人退伍歸鄉,餘下的作為治安部隊為德國傀儡政府效力,直至傀儡政權倒台、民主德國政府成立之後,德國軍隊才又獲得新生。陸軍第1至6步兵師率先獲得重組,並沿襲了以往的榮譽稱號和部隊徽標。蘇軍入侵前夕,德國武裝力量進行了動員和調整,陸軍擴充至個步兵師,鑒於敵強我弱的對戰形勢,德軍將第1至10師列為主力突擊師,配備較多的原德意誌國防軍人員。軍官和士官們根據個人自願調配回到老部隊,00多名官兵因此重歸他們所熱愛的腓特烈步兵師,再度接受驍勇善戰的馮薩登將軍指揮。

蘇軍入侵之初,第1步兵師編入第1步兵軍作戰。對陣宿敵。德軍官兵們表現出了勇敢沉著的戰鬥素質,他們在前期的機動作戰中猶如一柄收放自如的快劍,屢屢給蘇軍“放血”,而在漢堡不萊梅戰役期間,他們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全力以赴,兩度完成防禦重任。戰役結束後,由於德軍各部損失較大。同時考慮到迷惑蘇軍情報部門的需要,聯合參謀部又一次調整部隊,由第1步兵師、第9步兵師和第17步兵師重新組建第5步兵軍。經此調整,原本已被打殘的第5步兵軍成了新銳之師,奔赴巴伐利亞的第一仗就協同帝國第1遠征軍重創蘇軍第9步兵軍,斃傷、俘獲蘇軍近三萬人。

沿循德意誌國防軍的標準編製,腓特烈步兵師由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及6個直屬營組成,滿編規模近17萬人。在米爾多夫。德軍官兵們雖要獨力麵對四倍多的敵人,但讓他們感到樂觀的是,經過前期的補充。腓特烈步兵師能夠以滿編陣容出戰,而且他們從11月18日就開始準備米爾多夫防禦戰。在這一個星期的時間裏,雨霧氣極大地製約了蘇軍航空兵的活動,德軍士兵們則在富有經驗的軍官帶領下妥善細致地布置防禦工事,周圍的山丘、高地以及貫穿這一地區的伊薩爾河都成為賴以利用的然地形,米爾多夫已然成為一個堅固的“防禦要塞”。

在戰後被譽為“戰場紐扣”的米爾多夫,擁有數量優勢的蘇軍見德軍嚴陣以待,遂以猛烈的炮火進行了多番轟擊,直至將德軍外圍防線的主要工事摧毀才發動地麵進攻。午前,在雨雪暫止的兩個多時裏。蘇軍密集出動三百多架戰機,以上百噸炸藥把伊薩爾河以北的德軍陣地變成了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麵”,但近乎泥沼的地形也製約了蘇軍部隊的進攻速度,而憑借質量過硬的防禦工事和巧妙的偽裝手段,腓特烈步兵師的多數官兵都安然躲過了蘇軍的前三板斧。

蘇軍地麵進攻拉開序幕後,米爾多夫以西的德軍側翼防線首當其衝。防守這裏的是第燧發槍團的德軍官兵們。他們需要麵對蘇軍近衛84師、步兵1師和近衛46坦克旅組成的主攻部隊,雙方兵力對比接近1比10,這對於缺乏航空兵和重炮掩護的德國步兵們來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他們必須想盡辦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望著潮水般洶湧撲來的蘇聯軍隊,燧發槍團1營的士兵們在公路北側的村莊堅守第一道戰線。除了自帶裝備,他們還將之前戰鬥中繳獲的蘇軍武器納為己用,這其中,蘇製火炮和車體損壞的4皆是有效的反坦克工具,置於建築或加固工事內尤其能達到增強隱蔽性和生存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