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黃昏,夕陽西沉,一抹豔麗的紅霞映燒際。站在地麵仰望空,那成群結隊朝西飛去的戰鷹就像是披上了赤色的火羽。它們不是死神卻能夠帶來死亡,不是魔鬼卻能將世間變成煉獄……
在這百花齊放、萬物勃發的日子裏,戰爭之火也從屍骸累積的灰燼中複燃。為了削弱德軍的抵抗力量,蘇軍不惜傷亡地展開持續空襲,重點轟炸了德國西北部港口、鐵路站點以及靠近德法邊境的多座城市,其地麵部隊亦積極調兵遣將。每到夜晚,呂貝克漢諾威維爾茨堡斯圖加特這條戰爭分界線的東側總是充斥著隆隆的機械轟鳴聲,有些來自於坦克戰車,有些則是拖運重炮的履帶式牽引車。為了拿下這場誌在必得的勝利,蘇聯人幾乎搬出了全部的家底,就連一些原本固定在海岸要塞的重炮也被運來,得到修複的戰車連同日夜趕工製造的新品一齊補充到前線部隊。對於進攻發起日,蘇軍內部諱莫如深,但他們終究是在德國人的領土上作戰,整個德意誌民族正以空前團結的信念抗擊強敵,不論蘇軍使出懷柔或是高壓政策,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無數仇視目光的注視。通過分析蘇軍的兵力調動和裝備配置,德軍最高指揮機構也在不斷調整己方部署,隻等蘇軍率先發起攻勢,便能用磐石般的頑強防守耗氣能量、拖其精氣,贏下這場以弱敵強的關鍵性戰役。
蘇聯民眾勒緊褲帶支援前線,德國一方卻可以免費從西方盟國獲得大量援助,如此對比之下,蘇聯人顯然不願將進攻時間推延下去。4月10日,在呂貝克、漢諾威、斯圖加特等均是重鎮附近,一輛輛擁有鋼鐵身軀與節狀履帶的戰車從樹林中駛出,它們的炮塔和車身上刷著蘇聯人引以為豪的紅色五星。二戰以來,這些徽標已經成為無往不利的象征。盡管沒能一鼓作氣擊敗德國軍隊,甚至在敵人的冬季反攻中丟失了一些戰線。但蘇聯軍隊的強大軍力依然是毋庸置疑的。
夜幕完全降臨之後,在手持電筒、煤油燈以及信號棒的士兵們指引下,一輛輛坦克、裝甲車以及各種型號的汽車、大卡車也陸續在公路附近的曠野中集結。
“一營全體……出發!注意秩序,相互掩護。保持警戒!”
在一輛通訊線高高豎起的54坦克上,儀態整潔、精神抖擻的裝甲兵指揮官通過喉部話筒向下屬各車發出指令。1輛嶄新的54在發動機的轟鳴聲中移動起來,淡淡的、充斥著油氣味的青煙頓時在這支裝甲縱隊周圍彌漫開來。緊隨其後的,是一支搭載戰鬥步兵的運輸車隊,對於即將到來的戰鬥以及傳聞中得到盟國傾力援助的德國對手,蘇軍官兵們一個個表情嚴峻,但眼眸中絕少有恐懼的成分流露。
不遠處的泥土路上。一支成分相對複雜的裝甲縱隊也已踏上征程,這裏不但有蘇軍的常見車輛,居然還有美製的“謝爾曼”坦克、a1半履帶式裝甲車甚至六輪的0裝甲車——在近千萬將士相互傾軋的東西方陣營大戰中,蘇軍憑借幾次漂亮的殲滅戰對盟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亦從中繳獲了大量的戰利品。自信爆棚的蘇聯將領原本不屑於將這些武器裝備到一線部隊中,因而隻是將它們編入預備部隊和治安單位,用於對付占領區遊擊隊和地下抵抗組織的微弱反抗。到了1950年末下旬,德國戰場上的消耗終於讓蘇軍指揮官們感到捉襟見肘。於是。盟軍的製式火炮、車輛和彈藥都被重新利用起來。
在此起彼伏的“前進”聲中,越來越多的坦克和車輛進入公路,不過擁塞的情況並未出現。在蘇軍指揮部門準備充分的組織下,這些車輛非常有序地向西行進。夜幕下,一條閃爍著無數光點的河流正在澎湃地湧動著。為了確保這種夜間行軍不為德軍戰機尤其是那些戰鬥直升機的襲擾,蘇軍將雷達部署到了前線,並在行軍區域提前設置了固定和移動式防空火力。可是,這裏畢竟是“敵機!敵機!注意隱蔽!”
急促的喊叫聲才剛剛響起,兩架德軍直升機的身影就已出現在視線之中,沒有人知道這些“樹梢幽靈”是潛行而至還是埋伏在沒有路徑的野林之中。在防空槍炮開火之前,它們瀟灑地懸停、調整然後發射火箭彈,來不及分散隱蔽的車輛縱隊頓遭打擊。一輛滿載步兵的卡車為火箭彈擊中。瞬間變成了血肉橫飛的噩夢之境;一輛加油車、一輛運載彈藥的卡車受到爆炸波及,烈焰衝而起,在這夜晚形成了最醒目標位信號。驟起的槍炮試圖讓那兩個卑鄙無恥的偷襲者受到應有的懲罰,然而它們在樹梢靈巧一躍,轉眼間就已不見了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