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有獸焉,其毛如血(2 / 3)

不能儒家一無是處,至少大成至聖先師孔丘的才情與品德無可置疑,然而即便如此,周莊先生在自己的《莊子》中,卻還是已經將儒家的虛偽與軟弱剝開的一幹二淨!也是了,若非儒家先便是個軟骨病,極富進取與改革精神的大成至聖先師又怎麼會在後半生中鬱鬱不得誌,甚至有家有國而不能回。在最困難時還要在荒野中被野人向野狗一樣的追攆……

而至於“亞聖”孟子,不也罷,“張儀在秦宮中痛罵孟子”雖係後人所偽造,不過卻也因此而辯證得出所謂的亞聖是一個虛偽人!因為真正的君子,是既不會在遇到有人溺水之時有時間思考“嫂溺,當援之於手”,也不會在背地裏誹謗君王“望之不似人君”的。

所以荀子雖然亦出自於儒家,卻儒法一體。子墨子曾為儒家門徒,卻最終背叛了儒家創立墨家。就是這個原因!

其實,最初的儒家由先賢周公所創,能夠延續周朝八百年的國祚,雖然先不足但也同樣有一定的可取之處,比如昔日薑太公治理齊國,尊重皇親貴族。推崇有功之人,周公聽聞之後便歎息著未來齊國,太公的後人中一定會遭遇到謀逆篡位的不幸!

所以為了避免這一局麵的誕生,周公采取的是另外的一種治國途徑:尊重皇親貴族,推崇賢德之士!然而。周公的治國之策卻遭到了來自於太公的無情批判:執行這樣的國策,周公的後人要一代比一代懦弱下去了!

——這世間的萬事種種,終究不能使總有前人栽樹後人納涼,每一代祖先們當然都會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們做到最多,然而同樣每一代的後人們,也都必須要去麵對自己那一代所必須要麵對的各種困境!世間亂了不要緊,因為隻要有強而且勇悍無畏的後輩們,終究還是能夠安定下,然而若是到時隻剩下一群懦弱的子孫後代,那他們又能夠憑借什麼來延續祖先的榮光、血脈呢?

不過,因為下之事終究難得圓滿,每一個人都會有他所能夠到達的能力的極限,因此若是漢武大帝僅僅隻是為了維係國祚的長久不衰,因而尊儒的話,那麼雖然漢帝國或許就會如同前朝的周王朝那樣慢慢的衰弱下去,但同樣會如周朝那樣,得以國祚長遠,那樣的話,雖然萬事萬物終究不能盡善盡美,然而總體上,武帝的做法,卻不能被認為是錯的!

然而,因為武帝在性格上的好大喜功,使得他為了盡最大限度壓榨民力而在獨尊儒術的基礎上,還做出了罷黜百家的決定!

如果,誕生於這片神秘東方大地上的古老華夏文明是一片茂密的森林的話,那麼諸子百家中的每一家,便都是在這片森林中的一棵棵生機旺盛的樹木!誠然,為了奪取更多的養分滋養自身,每一棵樹木之間都是敵人,然而,若是認為的將整片森林中所有的樹木全都弄死,僅僅隻留下了其中的一棵樹,那麼難道這棵樹,就能夠獨霸整片土地的養分,進而能夠長到遮蔽日的龐大地步嗎?

當然不會,因為對於林間的樹木而言,彼此之間並不僅僅是競爭者,還同樣,是抵禦沙塵、風暴、幹旱等無數自然災害的同伴!也唯有眾多的樹木聚合在一起成為了森林,森林下麵的土地才會變得無比的豐饒肥沃,所以,若是原本的茂密森林最後隻剩下一棵孤零零的樹木存在的話,不這棵孤零零的樹未來會不會因為得獨厚的環境而成長成為一棵參巨樹,單就是原本被森林所覆蓋的肥沃泥土,也會很快就會在自然災害的侵襲之下變得貧瘠,最後,化作一片荒漠。

況且,與明顯就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大樹的道家相比,作為被選中的樹種。儒家明顯是先不足的!

如果不罷黜百家,在諸子百家共存的學術交流氛圍與壓力之下,尊儒未必不能夠使儒家自立自強,從而與漢帝國同心合力共度今後的一切難關,然而,過度的拔苗助長必然會導致災難的發生。正所謂上有所好下有所效,無數的投機者紛紛的加入了儒家,使得原本便先不足的儒家,體型迅速的膨脹而無休止的臃腫起來,最終畸化成為異形!

好大喜功的漢武絕對是那種為了自身的目的會無限製的壓榨本國治下臣民的暴君,而異形化了的儒家,雖然口口聲聲禮儀仁愛,也作出一幅為統治者著想,希望國家長治久安的麵孔。然而在儒家表麵光仙華貴的內裏,實質上卻是充斥著無數吸血噬肉的寄生蟲,並以儒家的禮法為手段,不僅向下愚弄欺騙廣大平民百姓,還多次的企圖愚弄他們的主人,帝國的君王,至高無上的帝國統治者們,妄圖以此來竊取至高無上權利。從而欺壓百姓,作威作福。實現自己心中不可告人的陰暗目的。

所以從武帝開始,異化了的儒家便既不會如原來一樣堅定的站立在統治者這一邊,同樣也不會為了貫徹孔丘等一大批理想主義者的理想而選擇庇護世間生存艱難的廣大平民百姓,他們僅僅隻是寄生蟲而已,是要寄生在宿主的身上,食其血噬其肉。直到取宿主而代之的!!

或許這可算作人心險惡吧!就正如《荀子》所言:人之初,性本惡!然而,武帝雖然雄才大略,但他從便生長於深宮之中,不與民間接觸。也便不知人間疾苦,所以對於人心,武帝其實一直都不明白!

也因此,一代雄主才會輕易的相信了儒家的謊言,放棄了他的前輩秦皇所鍾愛的法家,拋棄了他的祖父輩所認同的道家,而選擇了儒家!並且為此不惜全力助幫助儒家清掃敵人,將所有有可能威脅到儒家利益的其他學派思想從根本上予以摧毀!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子,得乎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應該,孟子這個人雖然在道德上有所瑕疵,然而,其對於人心的洞徹卻是遠超常人,也因此而深知,民貴君輕,所以如桀紂那樣的暴君的滅亡,完全是他們嚴重欺壓平民百姓的咎由自取!

然而武帝卻並不明白這個道理,而當時圍繞在武帝身邊的那些儒生們,則不過是一群弄權的佞臣,不不具備孔子心係下的偉大情懷,就是能夠擁有孟子那種極為高明的洞徹世事能力,也必然隻會為了自己的前程而毫無底線的蠅營狗苟,至於民間的疾苦,國家的未來,很遺憾,這些人是全然不會在意的,就是有事,也會花言巧語利用儒家的言行為自己的開脫,欺騙統治階層與貧苦大眾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