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有獸焉,其毛如血(1 / 3)

其實墨家的蛻變,從墨子一開始死後就已經開始了,墨子的威望其後人無一人能夠企及,也因此,墨子一死,墨家就立刻因為傳承的正統之爭而造成了分裂,最後雖然憑借著後人所建立“巨子”製度而維持住了墨家的完整,卻也同樣因為這種違反了墨子建立墨家初衷的製度,而為後來墨家思想的完全分崩離析埋下了隱患!

戰國末期,在激烈的兼並戰爭之中,為了適應戰爭形式的需要,墨家當時已經演化出了三大支派,即:麵對下眾生,上至君王下至黎民宣揚墨家思想的墨言,專注於工匠技術、世間公理鑽研的墨匠,以及在動蕩的時局中,墨家為了保衛自己而組建而成的武裝力量墨軍!

原本,在戰國末期,墨家三係最初剛剛分開之時,居於墨家領導地位的是墨言一係,墨匠一係次之,而墨軍為最末,然而,因為當時的戰爭頻繁爆發的緣故,使得墨軍一係在墨家的地位逐漸凸顯,進而變得越發重要,而墨軍一係的實力也因此而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以至於很快,墨軍一係的強大實力,甚至已經壓倒了其他兩係的力量的聯合,從而在無形之中,已經具備了能夠向當時居於墨家領袖地位的墨言一係挑戰的能力!

不過,當時正是戰亂時節,墨家三係都需要親密的團結在一起才能夠共度難關,加之當時距離墨子離世也並未過去多長時間,他的質樸言行自然能夠對在戰國末期的徒子徒孫們產生明確的直觀影響,因此,雖然在戰國末期時,後世墨家分裂衰亡的一切隱患都已經埋下,然而。種下的種子想要萌發,卻還要等到戰國以後,曆經秦王朝,直到漢朝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

不得不,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是一招絕殺,直接命中了所有諸子百家的命脈要害!

畢竟下大多數凡人之所求,不過名利二字,而大一統時期掌握實權一不二的帝王,對於人心所渴求的這兩樣東西則擁有著得獨厚的先優勢!可以,威名赫赫的漢武相對於普通的凡人而言,則無異於一尊近乎於無所∧∧,不能的偉大神祇!

神之眼中所有,世間也將擁有,神的口中所述。必將成為真實!於是,在武帝利用帝國的統治力量以及人心**的因勢利導,步步緊逼之下,一盤散沙的諸子百家近乎一敗塗地!兵、法、農、陰陽、縱橫等一大批傳承自戰國時期的中學派最先無法維持,最終,在這種來自於地大勢的巨大衝擊之中徹底的崩潰解體。

因為學派的崩潰與消失,昔年這些輝煌一時的學派所創造的那些傳承也因此而紛紛的遭到遺失,一少部分典籍資料得以保存下來。後來,則這些典籍則分別為後來殘存下來的墨家。與世無爭的道家,以及,當時如日中的儒家所收藏保存下來……

道家的地位最超然,因此即便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令,道家的損失卻並不嚴重,反而因此而迅速地斬斷與世俗的聯係。成功急流勇退,相比之下墨家的處境,卻是在那一段時期極為的艱難!

在漢帝國的建立之中,墨家門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因此。當帝國建立以後,昔日出生於貧苦大眾的墨家門徒也因此而成為了政權的既得利益者,身份地位的改變,並不僅僅是在帶來了榮譽的同時將墨家學派推動到一個更為廣闊地之中,恰恰相反,因為所獲得的這種與墨家宗旨所不符合的權利地位,使得墨家本身就早有間隙的三大派係之間的隔閡更加明顯!

不過,由於當時畢竟是漢朝初年的緣故,經過秦末戰亂的上至權貴,下至黎民都渴求安定,因此社會矛盾緩和,加之統治階層推崇道家黃老無為的治國思想學,因而在那一段時間裏,整個帝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而學術界雖然無法再現如戰國時代一般百家爭鳴的勝景,但總體的進步仍然不,況且能夠在秦末大戰亂之後保存自家近乎完整的傳承,對於諸子百家之中的大多數來已經算是大的喜事,因為在戰國時代,各派學術思想便已經極為的完整,而戰國之後的各學派學術思想的發展,至多,也不過是在前人的成就之上進行修修補補而已!

而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雖然墨家思想本身帶有蔑視權貴的因素包含在內,然而卻正是因此,而令出身貧苦的墨家門徒深知相對於一味的蔑視權貴與仇視統治階層,勞苦大眾所最為想要得到的,卻是安定而祥和的生活。也因此,雖然在漢帝國初年,就是墨家內部也已經出現了階級的分化與對立,然而卻能夠在雙方共同的努力之下而淡化這一事實,從而努力的維持著墨家的統一與完整!

——直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最終毀滅了這一切!

客觀事實的講,武帝的輝煌一生,不可謂不英明神武,而其之所以會采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其目的,自然也當然是為了能夠讓帝國的國祚能夠真的如儒生們所宣揚的那樣萬事久安!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因此雄才大略如秦皇漢武,也必然會有在其視線之外的盲點!

始皇帝首次一統華夏,還接連做了統一文字,度量衡等各種工作,想要秦帝國的基業萬世不移,然而卻沒有料到,就在他自己的身邊會潛伏著趙高這樣的隱藏得極深的野心家,以至於在他死後僅僅兩年,秦帝國便在趙高的禍害之下二世而亡了。

而漢武帝,則幾乎犯下了與他的前輩秦皇同樣的錯誤!

並不是輕信方士以及重用佞臣,雖然,這兩者的確讓漢武帝損失慘重,甚至令他直接的損失了自己苦心培養的繼承人,以至於武帝鬱鬱而終!然而,若是真實比較的話。漢武帝所犯的錯誤最為致命的,其實還是他生平最為得意的那個政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為前者,僅僅隻是在漢武帝一代對國家造成了直接的慘重的損失,而後者,卻是從根本上在摧毀國家的基石,並且由於其在思想上蠱惑人心的強大。使得這一政策最終流毒下,遺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