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戰爭的毀滅性(1 / 2)

“哦?還有什麼?”杜經行回過頭來,饒有興致的看著雲小戎,沒想到他也能說出點什麼來,這可和他大學學的專業知識還有軍事技能沒什麼關係啊。

“喏,從麵前這片戰場就能看出它們內部競爭的殘酷性,戰爭讓它們損失了大部分青壯年,同時也會對文明的傳承造成破壞。”雲小戎指著麵前的累累白骨說道,“戰爭讓它們損失了大量寶貴的人口...哦,它們是恐龍,似乎不能用人口這個詞,不過大致上就是這麼個意思,勉強將就著聽吧...這對它們來說毫無疑問是致命的。”

“可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戰爭不是可以促進科技發展麼?兩次世界大戰固然讓人類損失慘重,但是也催生出計算機、飛機、雷達、潛水艇等諸多發明,讓航天技術、能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諸多領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雲小雅反駁道。

“縱觀人類的曆史,很多時候都是先在軍事領域取得了突破,然後才轉移到民用領域裏來。”這倒也是實話,要不是戰爭的逼迫,有了生死存亡的巨大壓力,恐怕世界各國也不會將大量的資源投放到核能領域、計算機領域、航天領域等短時間內乍看對民生並沒有多大用處的領域上來上來。

要知道最早發明計算機為的就是計算大炮的彈道,誰能知道計算機會改變整個世界;最早研發核能也是為了毀滅敵人,誰又能想到核電站可以給人類帶來多少資源;最早的導彈是德國為了轟炸英國,現如今卻將一顆顆的衛星送上天,甚至開始探測外星球。

冷戰時期,華約集團和北約集團的對抗推動了航天技術的極大發展,蘇聯人率先發射人造衛星上天,美國人則接連不斷的登陸月球。

而自從華約集團倒下之後,因為沒了對手,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反而放慢了,一直到中國的重新崛起;要是華約集團一直存在的話,說不定現在人類都開始考慮登陸火星了呢,當然,如果是這樣,普通百姓的生活大概不會像現在這麼好。

“你說的也有道理,雖然很多人不願意接受,但在人類的曆史上,的確有很多時候都是戰爭促進了科技的發展,掌握了新的科技就意味著在戰爭中取得領先地位。”掌握了鐵器的軍隊碾壓青銅器軍隊,掌握了火藥化能武器的軍隊碾壓冷兵器。

武器的先進性成了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而為了在下一次的戰爭中取得領先地位,人們又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軍事科技的研究中,再逐漸擴散到民用領域,這幾乎已經成了大家所為熟知的事實。

雲小戎先是點點頭,然後又話鋒一轉,“可這一切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人類在戰爭中遭受的損失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兩次世界大戰固然損失慘重,但是在戰爭中損失的人口比例和總人口數量比起來還在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這就意味著人們可以在廢墟中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家園,甚至要比之前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