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買一送一?(1 / 2)

“郡守,您也曾聽聞?”鄧羲一聽馬子建道出這些人名字,那激動的臉色不由更加激動。而他一激動,讓馬子建也不由自主跟著激動起來。可當激動的鄧羲後麵的話出口後,馬子建就覺得自己白瞎激動了。

“您也曾聽聞過韓嵩韓德高?”

“我自然聽聞過……嗯,韓嵩?呃,呃……這個略有耳聞、略有耳聞。”一聽鄧羲口中說出韓嵩的名字,馬子建就有些失望了。剛才絞盡腦汁說出的四人裏,他最不在意的其實就是那位韓嵩。

韓嵩,生卒年不詳,字德高,南陽郡義陽人。少好學,貧不改誌。因見天下將大亂,遂與好友數人隱居酈西山中。後事劉表為別駕,轉從事中郎。漢獻帝拜嵩侍中,遷零陵太守。曹操取荊州,征用嵩。嵩患病,在家拜授大鴻臚。

這就是韓嵩的生平,簡單一句話概括:又是一位專業打醬油的人物。

這樣的人物,跟鄧羲是相像的。也難怪馬子建一口氣說了四個人,鄧羲一下就聽出了個韓嵩韓德高,果然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漢末在黃巾大亂的時候,還是以士大夫階層為社會主流棟梁的。他們有著良好的出身,能夠識文斷字,對於治理天下也秉承一貫的理念,忠君愛國。

不過,物極必反好似便是注定的規律,自劉邦創漢到現在,中間也隻有王莽篡權、赤眉起義這點動蕩。由此,士大夫階層的風氣演變到了黃巾起義的時候,就出現了些毛病。

承平太久的這時候傳統士大夫,已然一個個標榜才識情操,喜好高談闊論,以不知兵為榮。坐在一塊的時候,就褒貶是非,誇誇其談,這都成了東漢社會的一貫風氣。在太平之世,他們尚可以憑節操名德仕進高位,可遭遇亂世就百無一用了。

例如討董聯盟時期的兗州刺史劉岱、東郡太守橋瑁、冀州牧韓馥,都屬於這樣的人,包括後來的北海相孔融,他們在亂世大潮中無一例外地都被殘酷地沙汰掉了。

毫無疑問的說,鄧羲、韓嵩也有些這樣的毛病。這樣的人,對馬子建來說,是既有助力也有掣肘的。因為這些人多了,免不了會綁架馬子建按照他們的思路來理民征戰,而馬子建又不是來這裏跟這些人鬥智鬥勇的。

不過眼下馬子建穿越初期,一窮二白,好像還沒有挑肥揀瘦的資格。聽鄧羲說出他認識韓嵩,不由也得裝出一副很感興趣的樣子道:“子孝,你可將韓德高延攬過來?”

鄧羲聞言,為難地搖了搖頭道:“恐非易事,韓德高在荊楚一帶甚有名望。雖貧而不改易其操守。他知世將亂,不應三公之命,隻與同好數人隱居於酈西山中。如今黃巾亂起,還有言說他欲避難南方……”

一聽這話,馬子建就覺得自己是個傻貨。自己想起韓嵩資料的時候,就知道韓嵩隱居,還偏偏輕易問出這話,實在顯得有些低智商。

說到這不受朝廷征辟隱居一事,這也是東漢社會的另一種潮流了。東漢時候還沒有科舉,選撥人才采用的是察舉製。基本上就是一個人有名望,朝廷便將你征召上來做官。對於這種方式,士大夫有順從也有拒絕的權利。尤其東漢末宦官和外戚輪流坐莊,將朝政攪得一片烏煙瘴氣後,不少清流士大夫便更加喜歡拒辟隱居了。

這樣的事兒,對於馬子建來說沒啥好評論的,畢竟古人就好講究‘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這一套。但當韓嵩這事兒擺在麵前,就不由不讓馬子建費一番腦筋了。

從韓嵩最後還是入仕一事來看,韓嵩並不是那種死硬清高的家夥,他隱居大概就是對這個社會感到絕望,從而采取了一種逃避的策略。想到這裏,馬子建便悠悠一歎道:“若是朝政黑暗,韓德高避世隱居可謂高風亮節。然如今蟻賊蜂擁,正乃滄海橫流之際,此時傲立亂世之人,方顯英傑本色。”

“滄海橫流,方顯英傑本色?”鄧羲一聽此言,那激動興奮已經不能形容他的情緒了。要知道,這番話不僅勸戒了韓德高,更是褒揚了鄧羲這等人:“郡守此言,當為警世之言,振聾發聵呐!”

“不過一點淺見,讓子孝見笑了。事實上,我最敬佩的便是子孝、正方這等逆流而上、保持初心之人。”馬子建淡淡笑著,麵色那叫一個和煦如春風,待鄧羲渾身都顫抖的時候,他才悠悠提出要求道:“如此,便勞煩子孝一番,將我欲興複南陽一郡之心、之策告知韓德高,倘若他猶要避世隱居,那也不過一沽名釣譽之人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