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期董卓涼州軍團的組織,老大是董卓;往下是幾個中郎將,如牛輔、董越、段煨、胡軫等;中郎將下麵是校尉,如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當然,這其中還有一位被孫堅斬殺的華雄。
不過,假如馬子建遇到了董卓這些涼州軍團,他就可以對著這些涼州軍團說一句心裏話:“諸位,不是誤會,我不是針對你們其中的任何一個人。我隻是想告訴你們,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之所以會這樣說,就是因為這是事實。董卓這群涼州將領,各個都是燒殺搶掠、欺負老百姓的好手兒,可真正說道戰場禦敵、斬旗奪帥,真的都隻能是垃圾。即便是華雄,恐怕也沒有多厲害,至少,曆史上的他可沒有演義當中那麼傳奇的戰績。
然而,若說董卓手下連一個拿得出手的武將都沒有,這也是不客觀的。其中的徐榮,正是極為少見的一位。
他是遼東人,是個象張遼一樣的忠勇之士。董卓同關東群雄作戰時,他曾在滎陽大破曹操,幾乎將其生擒;又在梁東打敗孫堅,那一戰中,孫堅因常戴一方顏色鮮明的赤色頭巾,徐榮便率部盯著赤色頭巾緊追不舍,逼得孫堅不得已脫下頭巾給部將祖茂戴上,才得以僥幸逃脫。
那一仗,成為孫堅曆史上敗得最慘的一仗。數萬江南精兵和新召集的豫州軍全線潰敗,孫堅隻和十幾個騎兵突圍逃出。
曹操、孫堅均是三國名將,卻都敗在徐榮手下,徐榮的勇武可見一斑。但馬子建看重徐榮,可不隻看重徐榮的勇武和作戰能力。
後來董卓滅亡,王允那個家夥不懂應時而變化,激得涼州叛軍打回長安的時。王允曾派徐榮和胡軫帶長安城裏的董卓舊部前去迎擊,可這些舊部和涼州叛軍本就是一家子,由胡軫帶著都臨陣投降了。隻有徐榮寧死不降,戰敗被殺,其忠心如此。
當然,徐榮的忠不是忠於朝廷,而是忠於職守,這點兒和張遼也很像。
可以說,徐榮是一個不亞於張遼的名將,可惜他沒有張遼那麼好的運氣,他沒有遇到明主,就毫無價值的死去了,如一粒微塵,消失在後人的視線裏。
命運就是如此弄人,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將星,需要的不僅是才能,也有運氣。在那些閃亮的將星背後,不知有多少中途夭折的英才!
假如董卓離去,帶走他大部分兵馬卻留下了徐榮,馬子建一點都不會心疼。可倘若董卓哪怕留下一萬西涼鐵騎,卻帶走了徐榮,他恐怕就會哭暈在廁所。
好在,當馬子建見到徐榮的時候,他便知道自己的決定沒有錯。
一身戰甲的徐榮大跨步走入軍帳,迎麵就帶來一股子鐵血沙場戰將的味道。他手摁腰刀,身姿挺得極其筆直,掃過帳中一眼後,當即便抱拳向馬子建施禮道:“徐榮聽候將令!”
這一刻,已然是馬子建從中軍帳裏退出,展開自己小集團軍議的時候。此時見了徐榮,他當即還禮,卻搖頭道:“沒有將令。”
徐榮再問了一句:“沒有將令?”一瞬間,他的臉色就又灰敗了幾分。
就這麼一個神情的變動,馬子建便看出,這是一個為了軍隊,為了職責而活著的人。隻有將令,才能讓他找到奮鬥下去的理由。
由此,馬子建再度一笑,示意徐榮坐下後,才又開口:“徐校尉,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明日涼州叛賊即將兵臨城下,難道我們不應當先商討一番應對之策嗎?如今,我軍麾下騎兵都在徐校尉麾下,不知徐校尉有何想法?”
這話一下去,徐榮的臉色登時不再灰敗,而且有些躊躇了起來。顯然,在董卓的軍議當中,一向都是董卓耍一言堂的。如這等聚在一起真正商討對敵之策的事兒,徐榮還是第一次經曆。
好在,畢竟是身經百戰的沙場之人,徐榮對這場戰役自然也有自己的見解。他開口便先說道:“將軍,卑職麾下有一千從遼東追隨而來的親衛,俱善騎射抄掠;此外,董破虜臨行前還將卑職統禦的三千鐵騎留下。”
馬子建點了點頭,馬上有了定計:這樣算來,自己這一方便有了五千五百名左右的騎兵。其中三千善突縱破陣的西涼鐵騎,一千善騷擾騎射的烏丸遊騎,以及自己和孫堅一千五百名什麼都不擅長、但也什麼都會一些的親衛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