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我怎麼這麼嘴賤呢?(1 / 2)

賈詡,賈文和。

這個名字一出,便會讓但凡知曉一點漢末三國人的虎軀要震上三震。他的逆天,他的強大,簡直將整個漢末風雲都玩弄於股掌之中。曆史上他一言,便將劫後餘生的東漢王朝,再度一巴掌給拍向了萬丈深淵。

賈詡,字文和,可他的行為可是與‘文和’沒什麼關係。一計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亂國,正賈詡之謂也。

然而,此人卻身懷奇謀,膽識過人,閱曆繁複,誌節深沉。他的品質裏也許有著種種別人難以企及之處,但就客觀效果而論,東漢末年的天下大亂,他難辭其咎。

當年陳壽撰《三國誌》時,曾將賈詡與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並列立傳,引起了注家裴鬆之的不滿。此事見仁見智,然馬子建認為,覺得若撇開道德名望,隻注重影響世事的深度,則賈詡與二荀並列,並無不當。

賈詡廁身在殺人如麻的強盜身後,貌似藹然文士,一麵犯下滔天奇罪,一麵又能成功地躲避千夫所指,這份能耐,孰能及之?

他以一介遊士的身份,時而避難鄉間,時而閃身在某個諸侯的廳堂,匹似流竄作案。說計道謀,甚至敢讓曹操甘拜下風;逮至晚年,竟又在曹丕的朝廷裏充任太尉,權勢蒸蒸日上,一派德高望重的模樣。

這是一個怎樣的奇人?

這樣的奇人,隻是讓馬子建聽了他的名字後,便當即放棄了懷疑馬援。畢竟,馬援雖然厲害,可是跟賈詡比起來,確實還要差一個檔次。

至於說賈詡為何會出現在這裏,其實也很正常。曆史上,他這個時候的確是混在漢軍當中的,並且還是董卓手下李傕、郭汜之流麾下的一名刀筆小吏。很顯然,這家夥應該是看出了董卓追襲邊章不會有什麼成果,便動用了一些手段留在了武功城。也由此,才與馬子建有了交集。

再說到為何這場戰役有了賈詡這樣的超級謀士,還是會一敗塗地,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別的謀士,哪怕一名二流謀士,恐怕為了朝廷、為了漢族也會盡心竭力令漢軍打勝這一仗的。

可偏偏,漢軍這裏雖然有超級謀士,卻是賈詡這隻老狐狸。

賈詡這個人,在曆史上被人褒貶不一,就是因為這個家夥是個極端的利己主義者。他從不主動獻計,心中也沒什麼朝廷大義。

他,完全隻為他自己而活。

賈詡年輕時,察孝廉為郎,因有病辭官,西還至汧,路上遇見氐人,與其同行的數十人皆為氐人所抓。賈詡為活命,便騙他們說:“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

當時太尉段熲,因為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所以賈詡便假稱是段熲親戚嚇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盟誓後送他回去,而其餘的人卻都遇害了。

以賈詡的能力,他能救下那些同行之人嗎?

很顯然,他是可以的。

但賈詡並沒有那樣做,反而隻一人逃得了性命。由此,史稱賈詡此舉是:“權以濟事,鹹此類也”。就是說,賈詡的計策都是遇到威脅他自己時,才會拿出來擋事兒。

從這第一計開始,賈詡以後的一生,幾乎都是這樣。他就像漢末的一隻孤魂野鬼,卻陰差陽錯地成為了曆史的罪人。

這樣的家夥,能指望他此時出計救下武功一城?

一想到這裏,馬子建奔向城牆的腳步便停留下來。此時悶熱的空氣當中拂過一陣風,也吹醒了馬子建的思緒:這件事兒,恐怕還得靠自己。賈詡那老東西今日能指出羌胡大軍使計一事,恐怕就是他興之所來的一次指點了。再讓這老東西指出破敵之策,恐怕是沒有多大可能的。

值得慶幸的是,計策之所以令人畏懼,就是因為它來無影、去無蹤,偏偏發作的時候便如雷霆暴雨,令人無從招架。然而,一旦計策在發動之前便被破悉,那就沒什麼可害怕的了。

於是,馬子建曬然一笑,止住了自己的腳步,隻對身後慌忙追來的二虎子吩咐道:“將孫司馬、韓校尉、徐校尉、馬主薄四人召至我營帳,商討軍事。”

跟著馬子建這種有一出兒、沒一出兒的主公,二虎子永遠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好在,他好似也從來不想自己多聰明,聞聽馬子建命令後,根本連‘為什麼’都不問便去通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