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一想,按照你這個說話啊,咱們拋開你剛剛要說的,你要說什麼你說個頭我大概會知道一點,知道一個尾。那我們就頭尾先省略,中間也不說,把這一頁先翻過去,我們就講一講……你爸從你呱呱落地一直到你16歲,他付出去的努力、跟勞動力、跟思想負擔、跟包括他為你做的事,隻有他知道,你媽知道,最詳細的最詳細的隻有你爸一個人,他是真正的最詳細的,明白嗎?”
“那麼我們不說多,他至少養你18年,你今年才二十幾歲,你養他多少年?18年了嗎?按一比一的比例!肯定是沒有,對吧,因為你要到了36歲才夠,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在你出生的時候,那個時候經濟跟物價,現在的經濟跟物價一對比,你要想的很清楚,就是在你出生的那一年,可能一百塊錢就是一個家庭的收入,一個月的收入,你爸爸也許為了買一塊肉給你吃,或者是怎麼樣,他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跟汗水,包括眼淚,才能得到那些他想給你的東西,而你現在不需要像他當時那樣。你隻需要上班就可以,當然,你現在的收入不高。”
“比方說我,我隻要付出一個小時,我就可以養活一個家庭,甚至一天我就可以養活他們幾個月,按我的收入來講,按現在的物價相匹配。那麼從這句話來理解說,父母親養我們那麼多年,這裏麵不是一把屎一把尿那麼簡單可以說出來的。”
“我跟你的共同點是在什麼?我爸爸走的早,我老爸在的時候我跟他基本是不說話的,吃飯就是一人一張臉,或者是他吃完他走,我吃我的,很少有機會再一起吃。就是在一起吃也是基本不說話,15歲的時候我就坐牢,15歲之前我就老想著把他給殺了,因為他老是打我媽,打我媽是整個人抓起來摔,磕牆啊,滿牆都是血,拿凳子來砸的那種。”
“到了我18歲出獄的時候,我從勞改場出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看看我媽,我心裏就在想他要是在揍我媽,我就打死他算了。18歲我有能力的,因為我從小愛打架,又有練武術,所以我打架很猛,不要看我瘦瘦的,專業的不敢講,業餘的我跟他幹,我還是不會輸。那麼我首先有一個條件,我年輕力盛,身強力壯,對吧,他老。18歲的時候我從勞改場出來的第一個想法,腳第一步踩出監獄大門的時候。”
若羋在一旁靜靜的聽。
“回到家之後,在家待了22天我就離開我家到深圳去打工,這是我生平第一次打工,也是唯一一次打工,一年之後我回來,回到集美。那麼你無法想象說一個兒子這麼憎恨父親啊,那是要多天大的仇?那麼也許你就想說,你也很恨你老爸,你想讓他死,當你走到我這一步,老爸走了,拜拜了,我們現在有錢有房有車要啥有啥。”
若羋想到的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她看著他眼淚在眼裏打轉。她深有體會、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