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賀蘭山下的黃河之畔,距離河套地區以南的兩百公裏,有一座城市,名叫興慶府,又叫興州,在後世它有個美麗的名字叫銀川。
宋真宗禧四年(1020年),黨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都城由靈州遷至簇,大修宮室,修建都城。
後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在辭基稱皇帝,以簇為首府,建立大夏國,自此與遼、宋三分下,史稱西夏。
起這西夏,其祖先乃是原居於四川北部鬆潘高原上的黨項人,後來因唐朝與吐蕃的戰爭,一部分黨項人舉族內遷至靈州、鹽州、慶州、夏州、銀州、綏州、延州一代,成為臉項平夏部族。
到了唐僖宗時期,黨項部的首領拓跋思恭因幫助朝廷平叛黃巢起義有功,被封為夏州節度使,賜姓為李,封“夏國公”,管轄夏、銀、綏、宥、靜五州之地,李思恭管轄的地區改名為定難軍,從此其後代便改姓為李並世襲夏國公爵位領定難軍節度使或夏州節度使。
後來五代十國,下大亂,黨項拓跋李氏不論中原是誰掌權,一律俯首稱臣。
宋朝與西夏的戰爭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
當時李繼捧繼任第十代夏州節度使,家族之內發生矛盾,於是李繼捧便親自前往東京朝見太宗,自願舉族入京,獻出五州之地。
但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拒絕入京,借故遁走,逃到夏州東北三百裏外的地斤澤,集結武裝襲擾宋朝邊境。
李繼遷此人可以算是打不死的強,屢次進犯宋朝邊境,屢屢大敗,偏偏每次運氣都極好,總能夠隻身逃脫,然後又在當地豪強的支持下招兵買馬卷土重來。在與宋朝的對戰中,還慣用詐降之計,誘殺大將曹光實,搞的宋朝損兵折將、不堪其擾。
宋真宗繼位之後,為了息事寧人,割讓五州之地還給李繼遷,從此默認了西夏的獨立。
鹹平五年(1002年),慣用詐降的李繼遷與吐蕃會盟,結果遭到吐蕃饒暗算,被人射傷,不治而亡。
此後李繼遷的兒子李德明繼承父業,南擊吐蕃、西擊回鶻,拿下河西走廊,拓寬臉項族的生存空間。
再之後,西夏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皇帝李元昊建立大夏國,創造文字,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飾,並頒布禿發令。
當時在位的宋仁宗不願意承認李元昊的帝位,並且下詔“削奪賜姓官爵”,停止互剩
李元昊頻繁派出細作到邊境刺探軍情,煽誘宋朝境內的黨項人和漢人附夏。公開斷絕了西夏同宋朝的使節往來,向宋朝送去“嫚書”,在“嫚書”中指責宋朝背信棄義,挖苦宋軍腐敗無能。
於是西夏和宋朝的開戰無可避免。
但隨著兩國之間連續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宋朝幾乎每戰必敗,徒耗國力,便被迫與西夏簽訂慶曆和議,西夏向宋稱臣,宋朝每年賜給西夏歲幣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
而在宋朝與西夏的戰爭中,遼國又乘機要挾宋朝,宋仁宗被迫增加了每年二十萬的銀帛。
李元昊與宋仁宗的這次數次交鋒,成為了兩國命運轉折點的開始。
宋朝這邊,宋仁宗發現了宋朝存在的各種隱患,決心改革,於是有了後來的慶曆新政,慶曆新政的失敗又導致了後麵熙寧變法的改革重啟,最終導致了北宋後期的黨爭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