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蔡攸喜不自禁地離去,趙佶頓時將臉色拉了下來,也沒了再繼續賞雪景的意思,將兩個妃子打發走,從此以後這兩個妃子將再也不會出現在他麵前。
起身回宮,李彥湊了上來彙報:
“陛下,秦王殿下今日送來一封奏章,此時正在您禦書房的桌上放著。”
“是嗎?那就去看看秦王都寫了些什麼吧!”
回到書房,趙佶在桌麵翻了一會兒,才翻到了趙楷的奏章,打開一看,臉上便更加難看了。
李彥心中暗道失算,他本以為趙佶對趙楷的喜愛,定然能化解趙佶方才的不快,沒想到聰明反被聰明誤,讓趙佶更生氣了。
“逆子!混賬!朕的決定還需要他來幹涉嗎!”趙佶氣呼呼地將奏章一甩,坐在龍椅上一言不發。
李彥心翼翼地將奏章撿回,放回台案上。
“陛下,可是秦王又做了什麼壞事?”
“不!他做了好事!他為民請命!為下人考慮!他是大宋的賢王!”趙佶冷眼盯著李彥,一字一句地道。
李彥嚇得頓時俯首,站在一旁候著一言不發。
趙佶覺得自己能理解趙楷的想法,但趙楷卻根本無法理解他的想法。
他以為這子就是那麼好當的麼?他以為自己就不知道江南一仗使得百萬百姓流離失所麼?
曾經他也真地以為為君者,當以民為重,為此他設置了眾多像居養院、遺澤園這樣的福利機構,使老者有所養,死者有所收。
但經過兩年的觀察,他看透了朝廷官員之後,悲哀地發現這根本沒有什麼用。
這下是誰的下?是大宋君臣的!
什麼是民?是開城府中的販夫走卒麼?是大宋千萬百姓麼?
是士大夫集團!是這滿朝的文武和他們的家族!
隻有士大夫集團才是他們口中所謂的民。
文彥博曾經,“陛下是與士大夫治下,非與百姓治下也!”
這句話直接道出了這些文武們的心聲,隻要有他們在,君王就永遠不能真正做到百姓之子。
不是他趙佶不願意考慮百姓的民意,但百姓的民意遠沒有士大夫集團的意願重要。
趙佶放棄做一個明君的理想,很大的原因便是發現,自己的所有為政措施都離不開士大夫們的支持。離開了士大夫,他趙佶就像是站在空中,根本無法站立。
這是祖宗家法百餘年一直傳承下來的東西,根深蒂固。什麼東西都可以便,但是這種製度始終不可能改變。
因為皇帝想要改革,就必須依靠士大夫們去執校但士大夫們怎麼可能會嚴格地執行對自己極度不利的政策呢?
他們組成黨羽,團結起來抵抗皇權的時候,就連皇帝也不得不妥協。即使你把其中領頭之人罷黜,但提拔上來的人沒過多久便又會與皇帝形成對立麵。
皇帝想要將自己的皇權下到民間,就必須借助這些饒力量。而這些饒力量增大之後反過頭來又會阻礙皇權。
所以皇帝隻能不斷地換相,防止宰相們的權利過大,威脅到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