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和諧的生活,詩意的棲居(1 / 1)

——養生的智慧

實際上,我們學佛、培福、做功德,都不是為了別人。別人的杯子裏麵沒有水了,你去給他滿上,看起來是他得到了服務,而實際上得到福報的,還是你自己。他給你一個機會倒開水,你反而應該感激對方,因為他給了你一個培養福德的機會。當你的思維這樣轉換以後,你的生活就會快樂起來。

快樂很簡單,不需要很多物質的東西來培植,隻要心念一轉,快樂馬上就會來到我們的身邊。

很多年輕人總是覺得物質能夠使人快樂起來,他們認為,如果能買一個朝思暮想的昂貴的包,或者一輛體麵的車,這就是快樂。但是真正得到這些以後,就會發現,總是有人比自己更加富貴,這個時候,煩惱又生起了。所以,依賴於物質而獲得的快樂是不究竟的。

在座的各位都比較年長,見識、經曆都比較豐富。很多老年人會跟我分享說,他們總是覺得現在雖然物質條件好了,但是身體不靈便、出行不自由,不能融入到現在的社會中去,因此感到非常失落。覺得在三四十年以前,大家一起勞作、一起流汗、一起唱歌的時候,要快樂得多,簡單得多。這是我所讚同的,簡單就是快樂,自然就是快樂。

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家叫做列維·斯特勞斯,他活到百歲,直到最近才去世。他致力於以解構的方式來創新地研究文學與哲學,人們視他為現代哲學中創新的先鋒。但是這位先鋒在晚年的時候表示,他認為現代城市已經越來越不適合他了,他寧願呆在五十年以前而不是現在。

從種種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物質還是名譽,都無法給人帶來快樂。因為真正的快樂源於你的內心,而物質與聲名最多隻是暫時地使你的皮肉得到滿足。皮肉的滿足與心靈的感受相差很遠,依仗於前者而希求快樂的人,隻能說是隔靴搔癢。

反過來說,我們為什麼痛苦?你想要得到一樣東西,想要得到別人的關懷,總是想著我是主體,而別人都是客體,如果別人做了什麼對你不利的事情,就會馬上怒發衝冠。痛苦、憤怒的本質是什麼?就是自己的要求無法得到滿足,再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

其實,跳出你自己的身體來觀想一下,“我”和路上所有行走的人有什麼區別呢?根本就看不出來有什麼大的差別。我就是眾生中的一個,普通的一個,那麼為什麼總是認為自己的見解和需求最重要呢?這實在是非常虛妄的。

為什麼出家師父的煩惱比較少?因為他們所過的是叢林式的、清心寡欲的僧伽生活。當你的要求比較少,對自己的關注沒有那麼多,生活簡單,隨順自然的時候,煩惱、痛苦、掛礙自然就比較少,快樂就會比較多了。

《晉語》有“叔向賀貧”的故事。韓宣子是白衣卿相,雖然有卿相的名義,卻沒有卿相的富貴。但是叔向卻以欒武子的故事告誡他說,德行的積累比財富的積累要重要得多。德行的積累可以福被子孫,財富的揮霍卻會導致家族的敗亡。這實在是很有道理。

從古至今,那些富可敵國的家族,除了一些罵名,幾乎什麼都沒有留下;但是那些有福德的家族,卻能夠綿延至今,受人敬仰。有德行的家族,注重的是內修,他們修證自己,卻從來不要求別人;而很多的富人,有很多的仆人、美器供他們使喚、使用,他們注重自己的享受,而不注重積累福德,違反了自然的法則,違反了人們的意願,自然不能夠久長。他們索取而不付出,盤剝而不關心他人,試問他們怎麼能夠得到福報呢?

《莊子·養生主》中提出的養生法門,就是要依循自然規律行事,裏麵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殺牛的屠戶,剛開始殺牛的時候並不清楚牛身上經脈的走向,刀子常常不到一個月就壞了;但是漸漸的,他明白了牛的身體構造,所用的刀越用越鋒利,能夠做到“遊刃有餘”。因此,在我們的生活中,所應當追尋的,不是物質,而是自然,是簡單的生活。

————講於嘉興精嚴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