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具體體現是:高遠的眼界及開闊的心量。眼界高遠決定見識及思維的長遠,心量開闊對人間事物才有深刻的覺悟。
唯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放下不等於放棄,不是讓我們消極逃避世間,而是讓我們把內心對事物的那份執著,那一種想要滿足欲望的貪婪之心看淡看輕。
如果我們每天看到的隻是金錢、地位、名利、人我、是非,對這些生滅無常、短暫存在的事物;如果不能看透其本質,就會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心就會被這些枷鎖緊緊束縛,無法放開手腳、開闊心胸去展現圓滿理想的人生境界。
所以佛教講的放下絕對不消極,而是打開自我心量,從而放下無謂的執著,然後以更大的智慧去實現多姿多彩的理想人生,這就是放下。隻有放下煩惱,我們的內心才能快樂;隻有放下執著,我們的人生境界才會幸福圓滿。
公司給我們的壓力,團隊給我們的壓力,家庭給我們的壓力,朋友的期盼給我們壓力,這些壓力重重無盡地壓著你。人焦灼,事情就很難圓滿。就像一個體育健兒,如果他時刻想著金牌,我想他在比賽的過程當中腿都會發抖,金牌也他擦肩而過。
放下就是要我們以更從容開闊的心,放下名利欲望的包袱,輕裝上陣。不要把目標看得太重,而要感受過程的美麗。當我們把每一步走好,人生的這一期生命就會喜樂、輕安、幸福。
為什麼佛教講真正的布施要三輪體空①?布施給別人時,沒有能施予者、接受者和所施物的任何概念,這就是要我們淡化乃至放下所有的執著。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超凡脫俗、瀟灑自在。所以布施,就是學習放下。把東西送了就送了,不會再去想著要得到什麼回報。如果有這樣和那樣的期待,那你的布施越多,身上的包袱就會背得越大。
日本稻盛和夫的《活法》裏麵講到一個思想,他說人活著的意義不在於生意做得多大,不在於你的一生賺多少錢,而是要在這個過程裏麵,不斷地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質。這種品質會影響並延續到你下一期生命的質量和高度。
六祖慧能大師,雖然不識文字,僅僅憑別人給他念一遍《金剛經》,他就可以從頭到尾講出來,並且跟佛陀所說一毫不差。這樣的慧根是宿世之根,不是今世學了一點你就能擁有的。 如果沒有前世積累的善根,就沒有今世這樣的結果;如果今世還不努力培植善種,那來世還會茫然。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實際上這也是為來生學的。
我們在這一期生命中做任何事情,真正的目的就是升華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提升靈魂的高度。當我們能把生命中的執著和牽掛看淡放輕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每天活著都是快樂的,每天都活在喜悅和輕安的狀態裏麵。
有個美國人講過一句話,他說如果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而這份工作又能養活自己,那這就是最理想的。
很多人抱怨,這份工作不喜歡,人際關係處理不好,父母也不理解。我就講:如果你的出生不能改變,你的父母不能改變,你的先生不能改變,你的兒子不能改變,怎麼辦呢?接受它,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學習尊重和包容。如果能這樣的話,你就會發現原來敵對的心慢慢地會變得柔和,抵觸的情緒慢慢會轉變成接納,生活中你就會發現以前沒有發現道德快樂。
如果用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不斷地在你內心深處去提醒自己,未來的人生就會越來越接近自己理想中所設定的那一種期待。所以,生活好和不好,人生的快樂與幸福,完全取決於我們觀念的改變。
我經常跟大家講,原始人的生活簡單到隻有三件事情:冬天冷了,找一張獸皮圍住自己抵禦寒冷;肚子餓了找一個果實填飽肚子;下雨、太陽猛烈以及晚上,找一個山洞躲在那裏。現在的人,人心膨脹,有無限的欲望,每天都為著別人標榜的生活標準和所謂的價值觀而奔波苦求。但當他們耗盡心血,才發現自己一直不快樂、不健康、不成功地生活著。就像《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落寞的老漁婦,想要別墅,現在別墅有了,愛情卻沒了。得到什麼,常常是以更多的失去作為代價的。
常言道“知足常樂”,要想常樂,首先必須知足。人際關係無法和諧融洽,就是因為永遠守住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認為我的看法、做法、想法都是正確的,別人都是錯誤的。學佛,就是學會放下,就是打開寬度、提升高度來看待我們的生活,延展我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