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心經》,整篇經文隻有短短260個字,大部分看過的人都可以一字不漏地背出來。佛教的思想大廈是建立在般若係經典的基礎之上的,在般若係列的經典中,《大般若經》就有600卷之多,而最短小的《心經》就是其中的精華。在這裏,我沒法逐字逐句地翻譯和解說《心經》,隻把其中的精髓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退步原來是向前

《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也就是四大皆空。

很多人都認為“空”就像空氣,覺得它就是一無所有,或者覺得那隻是一種焦急、頹廢、逃避的心理。然而,真實的“空”並非如此。在佛教裏,“空”的意義就是“如來性”,就是“清淨本性”,就是讓我們得到大自在的前提。社會需要和諧,身心更需要和諧,這二者其實是有因果關係的。當我們的身心和諧了,社會的和諧就指日可待。

當你真正理解了“空”,你就知曉了事物存在的規律,你就可以掌握成功,你也就能得到美滿幸福的人生,進一步你就可以證入無上正覺。當你對“空”一無所知的時候,我們永遠被世間萬事萬物所左右,沉淪在三界中,活在黑暗、迷茫、痛苦裏無法超脫。就好像聽到別人的稱讚就飄飄然不明所以,聽到別人的謾罵就會怒火中燒;成功一件事情就開心不已,未達成某個目的就絕望。一切煩惱都源於我們的無知,因為不了解事物的本性而使自己迷失。所以我們一直活在焦慮、恐懼、憎恨、愚昧、傲慢之中,飽受煎熬。

而當我們了解了空性,我們就會豁然而悟,就會看到黑暗中本具的光明。你會知道該怎樣好好生活、怎樣思考問題、怎樣計劃未來。

佛教中有一句話,叫做“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它是《中論》裏的一個著名的偈子。這句話說的是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條件聚集而組合成的,本性即是空。“亦是中道義”,就是說在空有之間我們要選擇“中道”去認識事物。“中道”這個詞說起來有很多內容,它是佛教教義,是佛教認為最高的真理。所說道理,不墮極端,脫離二邊,即為中道。中道亦是佛教的根本立場,大、小乘各宗均以之為弘法的基本出發點。不過,大小乘諸宗的解釋並不盡相同。

“空”不是叫人消極看待一切,不等於一無所有。比如說一張凳子,木頭、釘子、人工、油漆就是凳子存在的因。這張凳子在不久的將來無可避免地會壞掉消失。再從凳子引申到房子,從房子擴大到地球到宇宙,種種事物,都不能偏離或違背這個生滅的定律。明白這個規律之後,我們就能明白活著隻是一個過程,沒有一樣東西逃得開,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