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知的物質構成單位依次是分子、原子、乃至誇克,它們就好比佛教裏說的羊毛塵和牛毛塵。而物質無限分解下去,最後得到的究竟是什麼呢?是能量。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物質,能聽到的一切聲音,都可以稱為“色”,而你認為的“色”是什麼樣的呢?它是永遠存在的,還是僅僅是你自己的感覺呢?此刻,你聽到了窗外鳥叫的聲音,你肯定認為聲音是存在的。但對於一個失聰的人來說,這個聲音是不存在的。那麼,對於判斷聲音的存在與否,是不是取決於我們自己呢?假如今天我寫了一篇文章,大家自然會承認它的存在。而當我把每個字拆開,文章的實體雖然還存在,可是這篇文章卻已經消失了。
每個人都有名字,可是名字是我們本身嗎?它們不過是一個假名,我們本來沒有必要太在乎。當別人提到你的名字,或讚歎、或辱罵,你就會隨之高興或是發怒。可是換個角度想想,名字本身就是假的,你又何必糾結於這個代號呢?不了解“空”,你就為了這樣一個假名而生起各種煩惱。佛教提出的空性思想,就是要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的存在規律,認識事物的究竟原理。隻有更好地了解它,才能更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如果說要移植一棵樹,就要在樹根上帶些土。就像香海廣場的桂花樹,剛移過來的時候,每隔幾小時就要向底部澆水,還要往樹葉上噴水和在枝幹部分掛鹽水,樹幹上要綁繩子,這就是要創造條件以保證它活下去。這些條件缺少一個,它就會死去,這就是因緣和合規律的體現。
我們為什麼禪修?因為禪修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內在。內心深處的認識調整好了,就能讓我們正確地思考自己身邊的問題,更好地了解空性思想。
不了解空性的思想,就有很多東西放不下,很多思維枷鎖打不開,身心得不到自在。看不穿而執著某個角色,你會有對比和抉擇的心。就像我是個出家人,如果我對沒有出家的人有選擇、有評判、有各種各樣的想法的話,我就在執著出家人這個角色。
人總會希望別人的看法與你一致,而不能接受別人的質疑。你把自己的所想、所見、所聽作為了存在的中心。人就是以這樣一種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活著。
我們用分別心對待這個物質世界的種種,這些偏執使我們迷失在黑暗中。而空性就是幫助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認識事物存在的定律,隻有如此才能幫助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內心與外在的一切。
了解空性是身心和諧的前提,事業、家庭、人際關係和諧其前提就是身心的和諧。如果要使家庭幸福快樂,那你必須聚集可以使家庭幸福的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