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都會做夢,既然是夢,也就意味著會有夢醒的時刻。有人說,夢醒的時候是最難過的,因為暫時還看不到希望,但是也有人說夢醒時是最幸福的時刻,因為在夢醒之後就可以看到黎明的曙光。
不過,想要等到黎明前的曙光,首先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度過漫漫長夜。這是一個艱難、漫長、備受“煎熬”的過程,同樣也是一個必經的階段。沉溺於自己夢想不願醒來的人是懦弱的,他們害怕夢碎的一刻;不願去夢想的人是可悲的,因為他們無法享受到夢幻變成現實是多麼地令人欣喜。
黎明之前必然經曆黑暗,因為有了黑暗,探尋光明的價值才會充分體現出來。黑暗隻是實現夢想的必經之路,因為黑暗的侵襲而放棄希望的人,最終隻會被黑暗所吞噬。相反,那些在黑暗中仍然仰望光明並孜孜以求的人,終究會把無法事先布置的生命舞台前的那條黑色布幔拉開,看到色彩斑斕的宏圖。
很多人都說盲人是弱勢群體,但是她是無數個“中國盲人第一”的創造者:中國第一位女盲人鋼琴調律師、第一位騎獨輪車的盲人、第一位開卡丁車的盲人、第一位盲人跆拳道黃帶選手、第一位加入世界傑出華人協會的盲人……很難想象這些成就是一位雙目失明、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的盲人所創造的。童年時,父母因她的先天性白內障而拋棄她,但姥姥留下了她,並給予她全部的愛。姥姥用盡全部心力來培養她、教育她、磨煉她,是姥姥的支持讓這位從小失明的孩子勇於麵對困難,勇敢而堅強地一路走來。
實際生活中,她並不像大部分人想象的那樣沒有樂趣,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她是一個樂觀開朗、愛好廣泛的人。她考取了深水證,跆拳道晉升到黃帶,她還喜歡彈鋼琴,騎獨輪車,喜歡貓,也喜歡畫貓。但作為一名盲人鋼琴調律師,她在剛開始找工作時卻處處碰壁,幾乎所有人都不相信盲人還會調音。一架鋼琴,8000多個零件,閉著眼睛一一觸摸,再調出精準的音律,這聽起來似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事,但她最終卻把這種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她憑借自己堅忍執著的精神、熟練的技術、嚴謹的工作態度,最終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和肯定,開創了事業的新天地,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盲人調律網。
黑暗的存在就是為了襯托光明,然而這個世界上也有和故事中女孩那樣從未見過光明的人。雖然他們的眼前一片漆黑,但是他們的心中卻充滿著光明。可見,光明由心而生。我們為什麼不能多察覺一下陰影背後的陽光,對未來多一點希望呢?
記得詩人顧城的一首詩中有這樣一句話:“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確,身處黑夜困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喪失鬥誌、放棄希望。人生的成功與否,其實在於心境,在於我們能否在黑夜中尋找光明。事實上,黑暗中我們還有很多事情可做,要從容,要淡定。
海倫·凱勒是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的孤獨歲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這麼一個幽閉在盲聾的黑暗世界裏的人,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竟然成為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並在大學期間就和老師合作發表了她的處女作《我生活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這本書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被譯成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
後來,凱勒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二戰”期間,凱勒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備受人們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傑出婦女。
所有的光明和黑暗其實都可以在轉瞬之間調換。有夢可以做、有光明可以企盼的歲月是幸福的,這種歲月不分年齡,隻要你對未來還有期待,那麼你就有權期盼未來的歲月,你就還有時間等待曙光的降臨。
我們每個人就好像是一葉扁舟———麵對浩瀚的大海,顯得如此渺小、孤獨和迷茫。然而,每個人的心靈救贖最終還是要靠自己。我們依然要有所期待、有所探尋,期待熬過黎明前最冷最暗的黑夜,用自己的雙手贏得未來。
在光明下歡笑是一種本能,而在黑暗中歡笑則是一種品質。學會在黑暗中探尋光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