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完了葉氏的喪事,明朗兄弟二人準備住在村裏老宅中,帶著兒孫們守孝。
但老宅房屋小,如今兄弟二人子孫繁衍,幾十個後人,如何能住得下。
最後,一家子商議後,兄弟二人帶著長子長孫住在韓家崗,其餘後人住到鎮上去。不管住哪裏,都需閉門守孝,不可違了規矩。
梅香回到了鎮上的宅子中,蘭香送走了老母親,她也回老家去了。
梅香覺得自己老了,不想再外出,從此長住平安鎮。慧哥兒和泰和聽說後,都送了一個兒子回來,陪在老父母身邊。
送回來的兩個孫子都二十多歲,正是讀書的年紀。堂兄弟二人各自帶著妻兒和父母的囑托,回來孝敬祖父母。
梅香本來不同意的,說耽誤孩子們讀書。
慧哥兒來信,二位舅父和表兄弟們都在,何愁讀書之事。
黃茂林勸她,“孩子們不放心,咱們若是一個都不要,傳出去了於他們名聲有損。就算為了孩子們,留兩個孫子在身邊吧。這兩個孫子把咱們送走了,也能得個孝順的名聲。登哥兒和夏至他們一窩子讀書人都在,還怕沒地方做學問。”
兩個孫子來了之後,梅香給他們各自安排了院子。慧哥兒送回來的是三子,泰和送回來的是次子。家務事都交給了兩個孫媳婦,外頭人情禮節的事兒兩個孫子打理,黃茂林和梅香隻管每日悠閑度日。
葉氏過身,梅香哭了幾場後就想開了。說不定過幾年,我也能去和阿娘團聚了。
韓家子弟因為守孝,不大出門,梅香經常帶著黃茂林回娘家。有時候還會在韓家崗住一晚上,親自做飯給弟弟們吃。
兩個孫子每日和鎮上那一群侄孫們一起讀書,日子倒也充實的很。
光陰似箭,一眨眼,三年孝期就過了。
韓家子弟開始謀起複,兄弟二人聯係各處舊人,先把兒孫們送了出去,該做官的繼續做官,哪怕降級複出也行,該讀書的,繼續去讀書,但各家都留了子嗣下來伺候祖父母。
送走了兒孫,兄弟二人仍舊滯留在韓家崗。
如他們這種辭官前身居高位的,謀起複不容易。原來的位置已經被人占了,自然不可能讓你官複原職。
明朗本來已經歇了心思,他年紀大了,不想再去做官,不如就留在老家算了。六十五歲的人了,朝廷中比他年級還大的人真不多了。
但這世上的事兒,很多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他無心做官了,皇帝反倒想起了他。這個忠厚的老臣,為他守了十幾年的錢袋子,如今也該回來繼續幹活了。
一道聖旨,把兄弟二人都招走了。
梅香得知弟弟們要走了,又高興又失落。高興的是弟弟們起複,娘家子孫們包括她自己的兒孫們都能多得一分助力。失落的是她又要和弟弟們分別了。
臨行前,梅香在兩個孫媳婦的幫助下,做了一桌子菜,給兩個弟弟踐行。
兄弟二人帶著妻室和孫子們一起來了。
玉茗和婉柔都是老太太了,妯娌兩個一進門就摸進了廚房,“還是姐姐硬朗,還能做飯呢。”
梅香笑著和兩個弟妹打招呼,“我忙活慣了的,你們明兒就要走了,這輩子還不知道咱們能不能再見麵了,我做頓飯給你們吃,以後到哪裏也能記得我這個老姐姐。”
妯娌二人都紅了眼眶,她們的父母早已去世,哥哥嫂子們也逐個凋零,如今婆母去了,婆家上頭隻剩這個大姑姐了。
在兒孫們麵前,她們是老祖母,在外人麵前,她們是老夫人,也隻有大姑姐還把她們當剛進門的小媳婦似的。
玉茗擦了擦眼淚,“姐姐身子骨好,定然和阿娘一樣能活到十,過幾年官人辭官告老,我們還回來和姐姐一起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