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漲姿勢了(1 / 3)

原來,孔知師父出生在書香門第,其父是當朝修士舉人,孔知之所以叫孔知是因為有“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含義,起這個名字也是家人的期望,希望他能夠通今博古,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修仙皇朝的棟梁,成為大知人。

孔知果然不負眾望,不僅聰穎過人,還十分刻苦,學習天文地理,藥理哲學,物理化學,數學幾何,詩詞歌賦,一學就通,四歲就能背下幾百首詩,解數學難題,已識三千六百字,七歲便能出口成章,提筆成詩,長篇大論,十歲時已成為家鄉百裏方圓有名的小名人兒了。孔家上下,親戚裏道,鄰裏外道的都來圍觀。男女老少,上下齊誇,讚不絕口,孔知更是每天沉浸在被誇讚的幸福裏,走起路來小脖更是揚挺老高,扭腰晃腚的樣子煞是可愛。在世俗成人的眼裏是可愛,可在很多有學識的人眼裏那就是典型的驕傲了。

然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孔知書讀的多,可社會經驗卻幾乎為零,雖然書中也有講,但那都是紙上談兵,給別人出點子那是一個頂仨,可是輪到自己就未必有用了。而這個風並非誰故意使壞,或許是人們誇讚他的捧腳風,也可能是親戚的舌頭鼓吹風,更有自己的性格作風。

就在孔知第一次參加秀才考試的時候出事了。

我第二任師父孔知當時是最小的童生,年僅11歲,參加了晉升秀才的府試考試,其中一道題的考試題目看似平常卻十分重要:立了大功的忠臣良將,賞賜什麼才是最高獎賞?這是仙皇親自出的一道題。

說到仙皇,我得說明一下,很多人以為凡人和修仙者在一個世界裏是兩種存在,管理天下的事就會讓給凡人,可事實上,有仙人的世界不可能把管理天下的權力讓給凡人,朝廷從上到下,絕大多數都是修仙者,少有的凡人也是凡人中的大智慧者,否則根本無法位列朝班,還有一少部分凡人獲得公差則是和朝廷的人有親戚,這或許才能賺個借點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便宜,正所謂朝中有人好做官。還有一部分則是人中之傑,德才兼備、威望較高的人,他們雖不能修仙,但擅長工藝製造、製定律法、貿易談判、工程建造等才能,也會得到重用。凡人比螻蟻也強不了多少,修士想殺掉一個凡人就是用手指肚一撚就可以了,甚至吹口飛灰也能令一群凡人窒息而死。

言歸正傳,“什麼才算最高獎賞?”這道題若是答不對,其他的詩詞歌賦、數理八卦、忠義孝道,就算答得再好也不算數。

孔知雖然隻有11歲,但博學多才,提筆寫道:“如何賞忠臣良將,那要先談談賞罰的問題。遠祖時代,七皇八帝九至尊,不僅對待修士仁厚,即便對待普通凡人也多仁慈,無論誰做了好事都會獎賞,不但獎賞,功勞甚偉的人還要寫成段子傳唱,鼓勵他人向楷模學習。若是誰做了壞事,那就要懲罰,但是懲罰的時候還不忘了憐憫他,希望他能夠改正錯誤,所以在懲罰上也比較寬宏。九五至尊、七天八分合縱後,到了本朝太祖仙皇時代,則設立了刑法的長官皋,皋此人多以殺刑解決問題,但是太祖仙皇卻說如此做太過殘酷,應該多饒恕,並多次大赦天下,給罪人以重新做人的機會,所以無論是修士還是凡人都愛戴太祖仙皇。曆朝代的仙皇多有聖者之心……”

“然而,後來的曆代仙皇對賞與罰均有不同的對待方式,讓人們適應了一種又要重新適應一種,其中一位皇帝就曾提出:對待可獎可不獎勵之人呢如果獎賞了就有點過於仁慈,對可懲罰也可以不懲罰的人懲罰了,就會顯得不仁義,所以,要立法,這才有了獎罰的規則,直到今天根據人犯錯誤的輕重有了刑事法、民事法,並分《凡人綱》和《修士綱》兩大部分,且由緝妖司統一執行,但是對獎賞卻沒有《獎法》和《重獎法》的區分,沒有明確的標準,隻有仙皇隨心而賞,由律法院隨機而定,甚至有些領域隻有‘獎勵辦法’,都是各行各業根據實際情況內定的,若是有了大型的評比和評選活動呢,又有人營私舞弊,為了虛榮而和真正有貢獻、才學的人進行惡意競爭。”

“有關封官加爵這等獎賞,對朝中大臣似乎有用,忠臣良將可得,可對有些民間的豪傑他們不要官爵,他們若立了大功又怎麼封賞呢?所以,封官加爵也並非人人所求的賞賜。而如果隻用一直以來的法律來控製民眾、限製行為,甚至是朝中大臣也要受控製,這就屬於嚴治天下,有失仁德。”

“故此,嚴刑中帶有仁愛,獎賞中帶有尺度,似乎是平衡之道,也符合天道規則。如果非要找出一個最高和極致,我想‘愛江山也愛美人’是每個英雄心中的夢想吧,仙皇若是願意把江山和最寵愛的妃子讓給立功大臣,那才是最大的恩賜吧。仁就仁到舍,愛就愛到讓。”

孔知寫到這裏,撇了撇嘴。

提前一個時辰答完卷子,揚著小脖便向考場大門走去,推開考場大門的時候孔知淘氣心起,故意運轉了靈氣,讓一陣風從外麵湧入,害得正在答卷的考生卷子飛舞,有點小小的囂張。監考的考官運轉靈氣將風壓下,然後搖搖頭,對一旁一動不動閉目養神的監理大人說道:“此子雖年幼,卻一臉傲氣,就算有才華也難成大器”。

然而孔知不知道的是,前文答的都非常好,就是這一個結論便斷送了他的官途,成了“編外人員”,混跡於混亂的世俗修仙界,仙皇親自閱卷,看到此題結論龍顏大怒,勒令“孔知此子終生禁考,取消童生資格,鑒於其年幼無知,且是有靈根之人,饒其一命,望其今生能夠專心修仙,改改性子,莫問仕途。”

當師父孔知講到這的時候,我扼腕痛惜,成為仙皇的人,那修仙資源是不會缺的,每個月都有俸祿靈石可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