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有點不太相信,說道:“師父你不是瞎編的吧,你若那麼聰明又怎麼會淪落到浪跡街頭。唉,師父,你那金元寶是怎麼弄到的手的?”
“你的第一任師父我不管他叫什麼,看其樣貌和作派,十之八九也是個散修了,能被緝妖使抓的多數都是散修,咱們散修信奉和秉承的是什麼精神呢?就是混修仙界,好聽點叫曆練。大門大派裏很難培養出經驗豐富的高手,有些宗門也會比較注重曆練,他們就要下山,通過做任務來提高經驗。而咱們散修有個好處,那就是一直在曆練,不經曆摔打是很難成為真正的大能的,不經曆愛恨情仇、是是非非,你又怎麼能磨練心性,心性上不去,光練功是沒用的,心性達到一定境界才能懂得天地大道,融會貫通,與天地靈氣同化,漸漸感受到宇宙的真理,才能將靈氣運用到極致,甚至隨心所欲。”
孔知沒有正麵告訴我他是如何騙來黃金的,倒是先說了散修的修煉道理,這番話似乎比心淚師父還要高深了一些。
他接著說道:“金元寶我隻是使了個小小手段,不足掛齒,我的仙修士特技就是變化之術,不過你可不能泄露給別人,否則你是我的徒弟我也不會饒過你。”
我一聽,這就是天機不可泄露呀,這個不會饒過,多是要了我的命吧,畢竟想封殺秘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我去死。咳,師父再好也不是爹娘,收我當徒弟或許多少有點目的。我猛地想到他說的變化,難道想變什麼都可以?我頓生一個疑問,既然能變化,那孔知的樣貌變化成別人再參加考試不就可以了嗎?我當即提出問道:“師父既然天生擅長變化,那變成另外一個人再參加科舉不就可以了嗎?”
“咳,徒兒有所不知,仙修士雖然看上去綜合能力最強,可事實上上天給了你特殊的本領,也要給你帶上一個鎖,就是會有一些限製,比如我的變化術最大問題就是時間限製,不過足夠我發揮了,哈哈。”
“是呀,師父乃是天才,足以彌補這個不足。”
“不過九斤,有個事情我還要跟你說一下,易數門想真正入門還需要一些考驗,你現在隻能是外門弟子,一旦以後遇到易數門人就說是我孔知的徒弟,誰都會高看你一眼,但你要真有本事,否則會辱沒了我的名聲。”孔知嚴肅地說道。
我也鄭重其事地回道:“是,師父。隻是咱們門派在哪呢?”
孔知微微一笑,煞有介事地捋了下小胡子:“等你成了正式的內門弟子,自然就會知道。”
修仙界真的是奇妙無比,有大門大派,有邪魔歪道,有隱世不出的門派,還有這種雲山霧罩、神神秘秘的門派。不過,那時我可不懂,隻是稀裏糊塗就上了道。
我乖巧地問道:“師父,既然是考驗,那咱們門派主要做什麼呢?我總得知道一二吧。”
“哈哈!”孔知哈哈一笑,再度捋胡須,像是一名世外高人,不過他身上確實有一種智慧滿身的感覺,氣質中隱藏的性格、氣質,再怎麼外在變化也難以改變,而這種聰明人的氣質裏又含有一絲魅惑,似乎是因為他成為散修流落世俗的關係吧。總之,一個本來可以飛黃騰達,聰明絕頂的人流落民間,心中定然會有不甘,不過看他現在這個樂嗬嗬的樣子,又好像無所謂,或許又是他的一種豁達,一種鄙睨天下的氣概。一個高手往往都是有個性的,如果流俗也就很難成為高手了,我對孔知有了幾分崇敬,這樣一個失去仕途的人,在別人眼中或許是落魄,可在他自己的臉上卻看不出絲毫的不滿,或許這才是他要的生活,自由自在不好嗎?不錯,我也感受到了,做一名散修真的很自在,想去哪就去哪。
師父孔知沉思片刻,說道:“所謂‘易’就是變,所謂‘數’,就是斷,在變化中用數理推斷,實現準確判斷。你的出身,你的狀態,我隻要觀察一會就可以看出七七八八,這就是咱們易數門的精髓。掌握易數,也就算入門了,而修為高低反而是次要的。”
我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師父孔知接著說道:“各門各派,各路修仙者都有自己獲取資源的方法,大門大派開礦,而散修多數是有偷的有搶的,自然也缺不了騙的,咱們門派就是靠推斷、判斷等方式來騙人,從而達到擁有修煉資源的目的。那種偷的被抓到了很慘,那種靠搶的則很普遍,常常鬥法,稍有不慎就一命嗚呼,而咱們騙相對安全,稍有不妙就溜之大吉,鬥法,那都是野蠻人和傻子才的事。”
我想到了,果然是這樣,不然那大金元寶怎麼就到了他的手中,隻是不鬥法,又怎麼提高實戰經驗呢?我歪著腦袋有點疑惑。
孔知似乎看了出來,說道:“咱們易數門輕易不鬥法不是真的一次都不鬥,萬不得已的時候也要出手,但是出手就一定要先有勝算,否則輕易不要出手,能用別的辦法就用別的辦法,活著就是王道,死了還修個毛線仙人大腳板的,說打就打的都活不了多久,那都是扯淡。”
“跟我來!”孔知說完,飄然從床榻跳到地上,而我乖巧的跟著走了出去。
客棧老板倒是會來事,見我倆出去,說道:“道長出入慢行!”
這次我倆又來到裁縫鋪門口,裏麵又傳來一陣爭吵,聽爭吵內容我恍然大悟,原來那婦人回來了找那老板要金元寶,而老板說根本就沒拿,不用多問了,肯定是師父運用變化隻數冒充了那裁縫鋪老板,然後又忽悠了那婦人,至於細節我就不知道了。
我倆是一走一過,師父看了看我,說道:“人世間本就紛紛擾擾,我隻不過給這個紛紛擾擾多添了一筆罷了,正是因為有我這種人,世界才多了一分精彩。話說,這也是對他們的考驗,對與錯,是與非,失與得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