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二王偷偷地跑了(3 / 3)

翌日,正月十九日。蔣伯伯被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史。

在中國各個朝代之中,所謂的國防大臣都是兵部尚書,但是樞密史之地位卻更在其上。

這個職位可算是掌管軍事的副丞相,換句話說,就是國軍的最高司令官。蔣伯伯在四十一歲之時,就已成為政治和軍事之最高統率者。

從表麵上看來,此刻大齊國已經再也沒有比此更高之榮譽了。然而可惜的是這個榮譽卻不是為了與燕國軍隊作戰所賦予之地位,而是在降燕使者之身份上,為求形勢地位之對等,所做出的人事任命。

風雨飄搖的朝廷,此時任命蔣伯伯出任這個無人願意擔當的右丞相,是想讓他出來收拾這個殘局,並代替夏平安去燕營接洽投降的事項。

而蔣伯伯之所以願意接受這個燙手山芋,則自有他的考慮。自從十九日以來,蔣伯伯親眼見到,臨安城外有大量燕軍的鐵騎在趾高氣揚地往來馳騁,耀武揚威,好象很不可一世的樣子。

其中有一支燕國軍隊已駐紮在城郊的榷木教場,齊朝的許多兵將紛紛前往那裏投降,而軟弱無力的朝廷,此刻已經完全無法製止他們的叛國行為。

城中百姓人心惶惶,不知所措,朝廷裏一派混亂,簡直是國已不國了。蔣伯伯的義兵力又在富陽,來不及調回。

就目前這種情況看來,如果他再不想辦法,就徹底來不及了。於是他最終決定他意當右丞相,就是想利用這個職務,為挽救敗局再作一下努力。

朝廷要他出使燕營,朝中的大小官吏也都無恥地懇求,要蔣伯伯前去燕國軍營談判,以保住他們這些達官貴人的性命。

蔣伯伯在國事危急的緊要關頭,不顧我的勸阻,竟然同意代表大齊國作為使者出使燕營。

他認為:“第一,大齊國的國事已經淪落到如此地步,我個人當然不可能隻顧惜自己的生命;第二,孔智鬆好歹總是燕國的三軍統帥,總得講點道理,自己可以用語言打動他,也許能取得講和退兵的結果;第三,我也可以借機窺探燕軍的虛實,歸來好研究對付他們的策略。

他還有些天真地提出,自己可以辭去右丞相的官職不拜,隻以端明殿學士的身份前往。這就可以表明我蔣伯伯是沒有議和、議降的權力,不是來談投降事宜的。

跟隨蔣伯伯身邊的我堅決反對蔣伯伯出使燕營,他說:“我知道孔智鬆這個人,他是什麼事都能幹出來。蔣伯伯,此去他們是不會讓你脫身的;再說,你老人家此刻離開了臨安,朝廷也就失去了主心骨,還有誰還能支撐這個危險的局麵啊?”

然而,蔣伯伯有些一意孤行地沒有聽這樣的勸告,朝廷的其他人更不可能會聽我的意見。

太後命蔣伯伯和左丞相吳堅、同知樞密謝堂、安撫吳餘慶、中貴官鄧惟善出使燕營。

蔣伯伯大步走出朝門,他想,在這些人裏,敢同孔智鬆進行鬥爭的也就是他了,自己肩負著重擔,不能怕威脅,也不能受利誘,一定不辱使命。

然而,蔣伯伯錯誤地估計了凶殘成性的燕國人,將他們看得太簡單了,他更是低估了孔智鬆的無恥:燕齊交戰多年,現在燕兵已在京城門口,怎麼會有說服他們退兵的可能呢?

以往出使燕營的人沒有被扣留過,那是出使的人沒有把對方惹怒,而蔣伯伯慷慨燕辭,觸怒孔智鬆,他們怎肯放他回去,又怎能讓他窺探虛實呢?

這種深入虎穴,勇於自我犧牲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而此舉脫離實際,實屬下策,以至後來連他自己也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