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的願意出賣點將台?”
“國破山河在,山河不在還有人。一塊風水寶地,一個紫氣泉眼,要是連一個孩子的命都救不回來,還留著它有什麼用?!事不宜遲,文書我留下,你去跟日本人回話:說我答應了。三日後鹿島酒家見麵。”
明月轉過頭去,連綿不絕下了幾日的秋雨竟停了,雲縫裏露出一線天來。
我們在說一個關於秤杆兩端孰輕孰重的話題。
上麵說的1926年秋天發生的事情。
十幾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史學家們對於大戰開始時間的標注至今仍有爭議。更廣泛的觀點認為二戰以1939年九月德國閃電襲擊波蘭為起 點。也有人認為戰爭起始於1937年七月七日的盧溝橋事變,日本發動全麵的侵華戰爭。
二戰持續數年,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無數人因為領袖的一句恢複帝國光榮的呼號慷慨犧牲,又有無數的人在總統首相元帥或將軍的號召下拚死抵抗。雄偉光輝的理由讓他們的死亡重如泰山。
隻是有一個蘇聯年輕人的死並不是為了這些事情。
他被德軍逮捕,投入集中營,與若幹嚴肅整潔的英國軍官同營。這個蘇聯人曆來的生活習慣懶散無比,尤其如廁後不願意衝水,英國軍官們為此指責並刁難他。蘇聯年輕人像德軍營房長官投訴,德國人認為自己插手戰俘的廁所事務實在是有損顏麵,便放任不管。蘇聯年輕人認為自己受到英國人與德國人的雙重侮辱,仰天叫罵數聲之後,投身在通電的鐵絲網上,自殺而死。
這個年輕人的父親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約瑟夫斯大林。
1984年,這個故事被一個捷克作家用法語寫在他一本書的第一章。他的這本書有一個探討生命輕重的命題。捷克作家認為在整個二戰之中,年輕的斯大林之子的死才是最為重要最為隆重的死亡。因為他是真正為了自己的榮譽和生命而死。
在這裏講故事的人又想起小時候聽到的一個少年英雄的事跡。男孩從小聰明上進,品學兼優,相貌清秀可愛,他十四歲的時為撲滅山火而犧牲。少年英雄的遺體被發現的時候,雙腳邁開弓步,他的雙手緊緊地抱著一棵小樹,仍保持著向上攀登的姿態。
男孩為保護林木,村莊與衛星設施犧牲,是他自己的選擇,他是個勇敢的好男兒。對於少年英雄本身,我像所有人一樣心懷敬仰並無絲毫爭議。
可關於學習少年英雄,勇於獻身保護國家財產的教育持續了數年。每周的升旗儀式上,我胸前帶著紅領巾,跟同伴們一起聆聽事跡,接受教育,隨同眾人表示自己誓死願為的時候,卻最常在心裏問一個問題:我或我同學的小命兒與3500畝林地,究竟哪個更重?
少年的事跡最近數年不再被人更多地提起了,偶爾歌頌的時候也是更強調了他自己的勇氣和決絕的選擇,號召向這位少年英雄學習的論調聽得也漸漸少了。顯然衡量生命輕重的標準有了潛移默化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