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少女情懷總是詩(1 / 3)

承恩市有一個縣,名字就叫做承恩縣。

承恩縣是縣城距離承恩市區最近的一個縣,所以也被稱呼為承恩市的兒子縣。

李曉冬的父母都工作在承恩縣,卻都不是承恩縣城的本地人。

李曉冬的媽媽祖籍在東北,姥爺是解放軍,隨部隊來到的承恩市。

李曉冬的爺爺家在承恩市的鄉下,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的爸爸是考學考出來的。

李曉冬出生的時候可以說是整個國家,甚至說整個世界的一個巨大拐點。

就像是所有的國家大事,都會或多或少,直接間接地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一樣,看似遙不可及的新聞內容,卻會在不知不覺間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

李曉冬幼年時,市場經濟飛速發展,改革開放的成果顯著。

強大的市場力量,資本的猛烈衝擊,帶給整個社會的影響,可能是連最初的倡導者們都始料未及。

很多人認為,一些發生在世界各地、出現在新聞媒體中的大事,似乎和平頭小百姓扯不上多大的關係。

李曉冬的父母那時也是這樣。

他們雖然工作在政府機關,但生活在承恩縣這樣一個距離首都較遠的小縣城,他們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應該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做些什麼。

而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工作關係,能盡可能順利地拿到單位分配、數量不多的“集資房”。

李曉冬的母親在承恩縣的國營工廠工作,負責宣傳辦公室的印刷宣傳工作。

他的父親是陳恩縣統計局的一名年輕領導幹部。

這樣的家庭結構在那個年代被很多人羨慕。

李曉冬母親所在的工廠生產膠帶,那時同款的膠帶全國的生產廠家不過一手之數。

在國營工廠最後的輝煌階段,身為國營工廠正式員工李曉冬母親的工資,要比身為公務員的丈夫高出兩三倍。

但僅論李曉冬父親的工資,也是不低,這樣的收入條件在小小的縣城很難不讓人羨慕。

李曉冬的母親年輕時很漂亮,父親也很帥氣。

長大後的李曉冬在和父親的朋友吃飯時聽說,那時的承恩縣年輕幹部裏排出過一個“四大美男子”。

而李曉冬的父親就名列其中。

雖然這件事李曉冬從沒聽父親說起過,但他對此深信不疑。

因為在翻看父親年輕時代的照片時,即使是二十多年後的自己,也不得不說一句“真帥。”

那時候結婚不用準備房子和車子,也沒人去考慮這些。

縣城裏,家在外地的新婚夫妻,大多是租住在縣城一些本地戶出租的民房。

整個承恩縣縣城,除了縣政府的兩層小樓,隻有三層百貨大樓那一座樓房。

承恩縣第一批由政府單位集資建造的小區,位於承恩縣縣城的東北麵。

這第一批房子的購買資格,要求得很嚴,以李曉冬父母的工齡和婚齡剛好夠資格。

但即便如此,有資格也不代表有房子。

供遠遠小於求,在選擇購房時,即便你再有錢也需要一些手氣,以抽簽的方式得到真正能出錢買房的資格。

李曉冬父親的手氣不錯,讓李曉冬出生在了兩室一廳的新房子,而沒有出生冬冷夏熱的出租民房。

因此,在李曉冬剛出生的時候,這樣一個三口之家讓身邊很多人都發自內心地感到羨慕。

但這種優越感,李曉冬沒有體驗過。

從李曉冬記事起,母親先是從辦公室被調到了車間。

上班時,漂亮的連衣裙、幹淨的白襯衫也都不穿了,而是換上了一身帶有總是洗不淨油漬的淡藍色工作服。

後來,總是穿著淡藍色工作服上班的母親又常常放假在家。

很多時候一連半個多月都不去上班。

再然後,總是放假的母親又突然忙碌了起來,開始“倒三班”。

那時李曉東母親的倒三班形式,直到很多年以後,李曉冬也沒有再從其他的工作單位聽說過。

早上八點上班,下午四點下班,工作八小時的媽媽下班回家就要準備做飯。

吃完晚飯,李曉冬的媽媽總是很早就上床睡覺,因為當天夜裏淩晨十二點,又要趕到工廠去上大夜班。

夜裏淩晨到第二天早上八點,又是八個小時的工作。